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冷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冷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纵观历史,秦汉时期汉人是非常尚武的,隋唐后为何尚武精神越来越弱?
《资治通鉴》在写到汉武帝去世后,主编司马光用“臣光曰”的形式写下了一段重要的个人感想:
“天下信未尝无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
意思是说天下人才多种多样,汉武帝早年喜欢远征境外,就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层出不穷供其驱使;晚年汲取教训不再好大喜功,转而重视农业,就出现了赵过这样善于耕作和农田水利的专家供其使用,因此一个时代哪一种人才突出、哪一种成才道路被趋之若鹜,形成社会风气,是和官方的人才选拔倾向有关的。
西汉承战国制,人才靠军功和政绩选拔、晋升,而武功晋升比文功更快(斩首能得爵,立下大功可以从小卒升万户侯,而文士只能靠“积劳”慢慢提拔,所以班超才会投笔从戎,而司马相如则一辈子为自己无法在军事上立功而郁闷),民间尚武不过是憧憬“布衣卿相万户侯”的快意,等到西汉晚年武事衰微,图谶之说就成为取而代之的“人才努力方向”,到了东汉,新的门阀取士制度基本固定,一般寒士也就只好拿着写好的花式作文,去各门阀首要那里赌赌人品,又哪里来的什么“尚武”?
南北朝都有过因战事需要、武士受重视的“尚武”时代,如北魏早期的镇兵不但待遇优惠而且可以优先参加官员选拔,南朝晋宋相交的年代武将、霸府元佐比世袭门阀更容易提拔,但随着南北朝政局的分别稳定,门阀制度再次定型,于是不论文、武都变成了雕虫小技,当时北齐已经有士人以善于鲜卑语和“握槊”这类游戏来觊觎高位了。
唐宋之后,中国总的趋势是稳定多于分裂、战乱,社会需要大量的治理型人才,国家选拔人才的体制,同样也调整为以科举为正途,科举在几经调整后又以诗文类的进士试为正途,也就是说,读书科考是除了少数“拼爹”阶层外,中国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家庭里男性成员获得远大前程、美好事业和美满姻缘最便捷、最可靠、最理直气壮的途径,而练武则相形见绌,可谓“不务正业”,如此一来,民间尚文不尚武,难道有错么?
开个玩笑,如果某个朝代人才选拔的方法是比谁猫叫学的像,民间也一定会尚喵的,信么?
如果说隋唐以后我们尚武精神越来越多,那么现在我们更不是几无尚武精神了?而事实也是如此,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尚武精神越弱,则说明人类的文明程度越发达,经济发展越发达。而从秦汉到隋唐之后科举制度,文明文化繁盛来看,尚武精神越来越落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秦汉,秦人是特别尚武的。但是千万不要觉得“尚武”是一件好事情,正所谓能够好好活着,谁愿意去流血流泪,当我们追溯秦汉时期人们尚武根源的时候会发现,这就是一部人类道德文明低下时期的血泪史。
比如秦人尚武是因为秦初时期,秦人的封地紧靠戎狄,而戎狄却是十分野蛮好战,自己本身不事生产,全靠对中原百姓的掠夺度日。在次情境下,作为当时东周抵御戎狄前线的秦国,不得不从学会走路起就拿起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家伙。而春秋战国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都是谁的拳头硬谁就有理的时代,战乱纷争,更使得人们崇尚暴力和武力。而汉代亦差不多,先不说兵民合一的募兵制度,单就是长期不断的匈奴入侵,也教导着百姓不用暴力,就无法保护自己。
到了隋唐之后,此时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科举制度的产生让读书人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此时武力不再是唯一,国家也有了保护普通人的能力,那么人们自然不会对暴力太过于崇拜了。
毕竟,我相信没有人见识到武力的迫害之后,还会迷信武力的,比如日本的武士道,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多少大的伤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冷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冷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