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徐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徐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明朝大将徐达经历了哪些战役?
- 徐达一共娶了几位夫人?
-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分别是什么民族?
- 明朝的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师傅是元朝的李和?
- 李善长从未打过一仗,为何能力压第一武将徐达成为明朝第一功臣?
明朝大将徐达经历了哪些战役?
主要由三大战役:
1.鄱阳湖战役,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打破陈友谅于鄱阳湖。
3.征北元战役。1372年徐达出兵攻击退到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
徐达一共娶了几位夫人?
有三位的。
徐达的原配张氏早年去世了,谢谢是继室,还有小妾贾氏和孙氏
徐达妻子谢氏为谢再兴***,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谢氏生徐达长女徐皇后。明代史料多称徐达的四子四女均由谢氏所生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分别是什么民族?
前三个都是安徽的汉人,胡大海祖籍是波斯的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徐达 (1332~1385),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常遇春,(1330~1369) ,汉族,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明朝的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师傅是元朝的李和?
明朝的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师傅不是元朝的李和。按照正史的明史的记载他们两个人都是安徽淮西的人,从小是农民出身,跟随着朱元璋投奔亳州郭子兴。
他们都参加了眀朝初年的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为明朝建立汗马功劳。他们两个人在战争实战中学习领兵打仗,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明朝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师傅不是元朝的李和。
李善长从未打过一仗,为何能力压第一武将徐达成为明朝第一功臣?
李善长作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实至名归,而且李善长并不是像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那样从未打过一仗,李善长不仅打过仗,而且打了胜仗。
如同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朱元璋曾经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
李善长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刘邦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出身贫苦,曾经做过放牛娃、乞丐、和尚,所以一开始便给朱元璋做了一个契合其出身的定位:汉高帝刘邦。
博学多才的李善长把朱元璋比作刘邦,希望朱元璋效仿刘邦平定天下。朱元璋因与刘邦都出身社会底层,也很满意李善长给他这个定位,决心以刘邦为榜样平定天下。
既然自己是“元末版刘邦”,朱元璋当然要做出刘邦的气势来。刘邦对李善长就像刘邦对萧何一样委以重任,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后,封负责后勤的萧何为开国第一功臣,后来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也效仿刘邦也封自己的负责后勤的李善长为开国第一功臣之臣。
事实上,李善长对朱元璋集团贡献超过萧何对刘邦集团的贡献。
公元1353年,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从此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由此可见,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创业的谋士,比朱元璋另外一个著名谋士刘伯温要早七年左右时间,因此李善长对朱元璋集团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刘伯温。
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对投诚将领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些将领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何朝何代都有以文抑武的传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将握有兵权。容易发生叛乱。而文官就不一样。但是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的思想比较重。而且一般情况下。文官更加善于谋略,而不是领兵打仗。所以,用文官来压制武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个属于帝王之术。而且从实际的功劳来看。一切的后勤保障,运筹谋划,政策制定,皆是出于李善长之手。这样的功劳比冲锋陷阵更更为重要。
李善长乃明朝开国首功之臣。论封赏,他被朱元璋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其封赏之高,位居开国功臣第一;论官职,官拜左丞相,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位极人臣,亦是开国功臣第一。
因此,李善长并没有顶着开国第一功臣的虚名,而是从里到外彻彻底底的第一功臣。可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为何是李善长呢?
论战功,李善长一仗未打,甚至都没上过战场,远远无法与徐达、汤和等人相提并论。尤其是徐达,败陈友谅,灭张士诚,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功劳赫赫,举世无双。然而,他也得屈居李善长之下,位居第二功臣(李善长被杀后,徐达才晋升为第一功臣)。
论计谋,李善长则不如刘伯温。刘伯温经天纬地,腹有良谋,多次替朱元璋出谋划策,扭转战局,可谓朱元璋的张良和诸葛亮。可是,刘伯温却仅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年禄二百四十石,官职不过御史中丞,与李善长相差甚远。
有人说,李善长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像刘伯温那样出谋划策,但他负责的后勤工作十分重要,若非李善长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岂能专意前方战事。
话虽没错,但如果没有前方将领的攻城拔地,李善长将后方治理得再好又如何?不过替他人做嫁衣。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朱元璋的后方是否非李善长不可?如果朱元璋换一个人,也可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李善长显然没那么重要,配不上首功之臣的殊荣。
在我看来,李善长的功劳固然不可抹杀,但朱元璋之所以封他为首功之臣,与李善长私下对朱元璋说过的一番话有关。
李善长早年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曾问过他一个深谋远虑的问题: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的回答可谓投其所好: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是布衣出身,所以一开始便给朱元璋做了一个契合其出身的定位:汉高祖。李善长把朱元璋比作刘邦,希望朱元璋效仿刘邦平定天下。朱元璋因出身与刘邦相似,也很满意这个定位,处处效仿刘邦。
很简单,江山是一城一池打下来的,只是片面。但是治国需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未来。李善长的九字箴言。良好的给当时的国家环境做了很大的后盾支持。深得人心,所以是第一功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徐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徐达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