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顶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顶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宝九年是哪一年?
天宝九年是公元750年。
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唐朝被何人所灭?
汉唐是我国古代王朝的巅峰时代,唐朝在现代人看来更是风光无限。但强大的唐朝到底是何人所灭?人们常说是梁太祖朱温,其实这样说太抬举朱温了。他充其量只是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浅谈唐朝灭亡真相
有人说唐朝是被朱温给灭亡的。但是我觉得,一个朝代的灭亡,绝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即使朱温和唐朝的灭亡有关联,应该也只能算是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吧!那唐朝是因为什么原因灭亡的呢,本人通过多个方面的原因,与大家探讨一下唐朝灭亡真相。
说起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位少数民族将领发起的一场***,***波及全国,损失巨大,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但是当时的唐朝还有很多名将可以镇压***,最著名的就是郭子仪。加之“贞观之治”积累下的社会资本,安史之乱只能算动摇了唐朝的根基,使唐朝急速衰败,但还不至于亡国。
安史之乱后,唐朝分封了很多节度使,各节度使从此割据一方,且享有“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的权利,致使李唐皇室在国内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昭宗继位后,也意识到这一点,便发动的两场削藩战役,川西之战和河东之战,这两场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战争以昭宗指挥的10万禁军折损大半而告终。值得一提的是,此事朱温一直是削藩的参与者,此役之后,朱温坐收渔翁之利,军队得到了扩大,也为唐朝灭亡种下了祸根。
被朱温所灭,以下是朱温同志的灭唐史。
话说朱温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不过他没有舞文弄墨,平常也不干什么正事,25岁的他听说黄巢起义(公元877年),就辞别家乡,加入起义军,干起了造反这个工作。
造反,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朱温似乎很适合这样的工作,很快就混成了个小领导,到黄巢攻破长安,建立大齐***的时候,朱温已经是黄巢造反集团的骨干成员了。黄巢造反集团打下一小块地方就称帝,成了***帝国的眼中钉,于是派重兵进行围剿,面对严峻的局势,镇守同州的朱温写信给黄老大要支援,却没回音,他仰望星空,预感到黄巢造反集团估计经营不下去,便选择了投降。
朱温投降,从造反骨干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大员(汴州刺史),比造反好多了。于是他向当年一起冲锋陷阵的同伴挥起了屠刀,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反正过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砍谁不是砍,只要有权有兵就行。在朝廷的的有力支持下,他将老领导黄巢一举击溃,平定蔡州兖州等地,地盘越做越大,实力越做越强。
此时,已尽末日的***帝国内部,仍然没有忘记政治斗争的优良传统,大臣与宦官开始了火并,大臣派的崔胤便引手握重兵的朱温进驻长安消灭对手,是不是跟东汉末年董卓进京的桥段很相似?大体不差,朱温从此掌握了唐昭宗,成为了朝廷权臣。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唐昭宗被***,他儿子李柷被推出来当了傀儡皇帝,也就是唐哀宗。公元907年4月,朱温被属下“胁迫”接受李柷“禅让”,登基称帝,国号大梁,定都汴州(开封),史称后梁。
额外赠送朱温结局:公元912年6月,朱温病重,想让养子朱友文接自己的班,被亲儿子朱友珪杀死,这位***帝国终结者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从历史上来看,唐为朱温所灭,但究其根源,我认为唐朝实亡于黄巢。
如果说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那黄巢就是唐朝的掘墓人。
第一、从经济上来看
黄巢起义转战大江南北,基本上可以说转战大半个中国,而当时唐朝的主要财赋供应基地在江淮一带富庶地区,黄巢的到来,可以说给唐王朝的心脏上插上了重重的一刀。
黄巢率部来到江准地区,先后攻南陵(今属安徽)、宣州、润州,并不作过多停留,其后攻占江南重镇杭州,又攻占越州,再占福州,最后来到广东,进占广州市。足迹遍布江南富庶地方,一路劫富济贫,流动作战。
这等于是直接断送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如果说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苟延残喘一下,这下等于是直接打中要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支持,财力支援,离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也就不远了。经济是一国的根本,是国家的基础和根基所在,动摇了这个根基,唐王朝已失去赖以维持的根本。
第二、从政治上来看
黄巢起义前,唐朝类似晚期周王室,与节度使割据势力基本维持均势状态。而地方割据势力对唐王朝还维持着基本的拥戴和尊重。而黄巢起义转战大半中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大半个中国,树立了对唐王朝权威的挑战榜样和楷模。
自此,唐王朝的权威和威信荡然无存,再也无法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对地方各割据势力再无任何约束力和公信力,政治上可谓名存实亡。
第三、从军事上来看
黄巢起义和唐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势力可以说是拼了个你死我活,唐王朝自此实力大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地方节度使纷纷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借机慢慢培植自己的势力。军事对比上,此消彼长,经此起义后,唐王朝再无足够的军事力量自保求存,只能是等待被宰割的命运。
综上,唐王朝经此折腾后,已是病入膏肓,再也无力回天,灭亡只是迟早的事。就算不出现朱温,还会有马温,牛温最终给唐王朝盖棺定论。朱温只不过是捡了个现成的便宜而已,严格意义上来说,灭唐的可以说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
唐朝实际控制疆域为1576万平方公里,这是夸大还是事实?
明显夸大了!不知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唐朝289年,初期,中期,后期,末期实际控制疆域变化应该是很大的!就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最强盛时,也达不到这个数!唐朝自始至终没有控制过西藏,东北都属于外藩,云南仅仅是册封国。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皇帝成为摆设,中原地区都是大乱局面,边疆谁去管理呀?
实际稳定控制边疆,且疆域面积最辽阔的应该是乾隆年间的满清帝国!***,台湾,西域,漠北高原,东北地区完全纳入[_a***_]一统宇内。1820年版的大清疆域图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完整的,为现代中国奠定了基础。
当然,与1949年以后比起来,大清的面积固然要大一些,但新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更精细化,真正做到了行政到村,无一人遗漏!所以作为中国人应该感觉到很自豪,我们生活的家园辽阔而又美丽,大江大河,高山草原,雪域森林应有尽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顶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顶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