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典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典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而其他朝代没有这样划分?
历史上,王朝的划分大体上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这也是对一个王朝发展走势的概括。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公元907年灭亡的289年里,却划分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我认为这背后是有两大因素的。
首先,近现代学者文人对唐朝的惋惜。
汉唐,汉唐,这是两个让人怀念的朝代。她们创造了属于她们各自那个时代的灿烂文化,但又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种文明的繁衍。
两大王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分伯仲,而她们灭亡的方式却不相同。
“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王夫之读史之后的拍案而起的感慨,就是近现代文人学者对唐朝的悲鸣和痛惜。
正因为如此,唐朝由盛而衰,一个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的两极分化,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然后,唐朝的诗歌充分代表了四个时期的特性。
唐朝是一个诗歌文化强盛的时代,充满了诗人们浪漫、自我、现实的色彩,也能体现唐朝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最真实情况。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初唐陈子昂的“言志诗”,盛唐李白的“逍遥诗”,中唐白居易的“现实诗”,晚唐杜牧的“怀旧诗”等,就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最真实写照。
这样通过唐朝人的作品对唐朝的发展进行划分,研究各阶段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最为科学的方法之一。
其实,我也伤感唐朝衰败的太快。如果安史之后,唐朝重振雄风,是否就没有了后面那么多事?
文人的痴念病犯了,莫怪莫怪!
主要是大唐曾达到了历史顶峰,"贞观之治"到武则天女王,再到"开元盛世",是***蓬勃向上的上半场,分初唐、盛唐。
"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中唐衰弱。平叛后再也回不到盛唐时光,就日益走向没落,称晚唐。
晚唐就带来了朱温降唐反唐建立了后梁政权,开始了梁唐晋汉周的五代十国大乱世。
万事万物都是不停的变化发展的,古老的《易经》已经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那么,既然是发展变化的,就必然在不同时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讲,事物发展都会经历兴起、上升、鼎盛、衰退、消亡5个阶段。
作为王朝,无论如何都逃不掉这个周期律,每个朝代都有兴起、上升、鼎盛、衰退、消亡5个阶段。但是留给后人的感觉好像没有怎么明显,这正体现事物变化发展的动态性;有的朝代刚兴起没有多长时间就开始衰退、消亡,她的上升、鼎盛时期都特别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仅是昙花一现而已。
唐朝是中华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经历了21位皇帝,享国长达289年;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世界国家均有往来,文化交流频繁,以至于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个国家的繁荣往往就是通过文化进行体现,唐诗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无论什么时候都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都有深深的体现。
其实,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唐诗的四个分期和发展阶段,出自明代《唐诗品汇》。明代高棅对唐诗进行编纂整理,收录681家6725首诗,并对诗歌按照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进行整理。
按照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划分,具体如下:
大体上为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初)之间,即公元618年—712年。此时唐朝正处在上升发展时期,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唐朝文化体现为万象更新、朝气蓬勃,有虞世南、魏征等人的稍离旧习,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华丽,有刘希夷的闺帷之作,有上官仪的婉媚之姿。随后有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峤文章宿老,沉佺期、宋之问之新声,苏颋、张说之大笔,体现唐朝正有初唐走向盛唐。
大体上为玄宗***元年至代宗大历元年约五十年,即公元713年—766年。此时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一步开疆拓土,物产丰盈,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文化上有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孟浩然之清雅,王维之精爽,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隽拔,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雄快,正是盛唐达到最鼎盛的体现。
大体上为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即公元767—835年,共六十四年。此时唐朝已经出现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内外两大矛盾,唐朝开始出现衰退苗头,许多人都希望变革再次重现盛唐。文化上出现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有韦应物之澹雅,刘长卿之闲旷,钱士元之清赡,皇甫冉曾之竞秀,秦公绪之山林,李嘉佑之台阁。
大体上为文宗开成元年至唐朝灭亡,即公元836年—907年。此时唐朝政局不稳,江河日下,黄巢之乱以后,唐王朝迅速没落,各藩镇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诗歌有柳宗元之超然复古,韩愈之博大沉雄,张籍、王建的乐府诗歌,元稹、白居易的叙事诗歌,李贺、卢仝之诗的鬼怪,孟郊、贾岛之诗的瘦寒;之后杜牧的豪放诗,温庭筠之绮靡诗,李商隐之隐癖等,都体现了晚唐事情衰败多变。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遵循着所谓“草创-鼎盛-衰落(部分王朝会出现所谓‘中兴’)-亡国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百年魔咒”。中国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也鲜有能够延续超过三百年的王朝。诸如两汉、两宋等号称超过三百年的王朝,实际上此汉、此宋也早已不是彼汉、彼宋了……
唐王朝虽然号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亦未能免俗,国祚二百八十九年,终亡于权臣朱温之手。提问者所谓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实就是对应了前面说到的“草创-鼎盛-衰落-亡国模式”。初唐是草创阶段、盛唐是鼎盛阶段、中唐是衰落阶段、晚唐是亡国阶段,在中唐衰落阶段一度还曾经出现过所谓“中兴”——“大中之治”,但无非是“回光返照”而已,已经无法挽回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
初唐时期始于武德元年,是年唐高祖李渊废隋恭帝杨侑、正式***建国。彼时唐王朝的根基尚未稳固,国家也尚未完全一统,刚刚立国的唐王朝处于典型的草创阶段。
关于草创阶段的唐王朝自何时进入鼎盛阶段的盛唐时期一直存在争议。有一种比较小众的说法,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东突厥、俘虏頡利可汗代表着唐王朝综合国力走向巅峰的开始。并由此认为,自唐太宗平定东突厥起,唐王朝进入了鼎盛阶段,即盛唐时期。个人认为,这种说得有待商榷。唐太宗平定东突厥的确是唐王朝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似乎更加侧重于武力方面。甚至贞观后期唐太宗被异族尊为为“***”,似乎更多地也还是倚仗武力,并没有那么“以德服人”。
自唐太宗辞世、唐高宗[_a***_]即位开始,虽然唐王朝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也进入了一个内乱频发期,各股政治势力展开了角逐,甚至还出现了改朝换代!中国古代的所谓“盛世”并没有一个统一量化标准,但有一点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国内政治平稳、没有大规模内乱。很显然,在先天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前,唐王朝还不具备“盛世”的条件,或者说只短暂出现过暂时的“盛世”,即人们常说的“贞观之治”,还不足以被称为鼎盛阶段!个人认为,初唐时期的终结点应当是先天二年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乱。
唐朝接近300年的历史中,长安一共被攻陷过几次,都是怎样的?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诗句描述当时唐朝强盛时期的景象,每当我们谈起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这些无不让国人感到自豪,展示了民族自信心。大家可知道,唐朝有近300年历史,长安被攻陷了几次?让我们来数一数:
第一次被攻陷就是唐朝强盛末期,天宝十五年,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这次的***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第二次是唐代宗广德年间,吐蕃、回纥联军攻陷长安,让唐代统治者再次丢下长安出逃陕州,这让本来就走下坡路的唐王朝更加衰弱;
第三次是唐德宗建中三年,爆发“泾原兵变”,叛军占领了长安,使得唐德宗带着妻儿老***皇出逃,攻陷后的长安被这帮叛军大肆掠夺金银,对唐王朝破害极大;
第四次是“黄巢起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说到做到,以诗为证。率领农民起义军,轻松拿下长安,当然最终还是政治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起义失败;
第五次,乾宁二年,唐绍宗被节度使李茂贞和王行瑜赶出长安;
第六次天复元年,主角还是唐昭宗,虽然没有被军队攻占了长安,但作为皇帝的唐昭宗却被宦官劫持到别的地方了;
第七次,也就是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最后一次被攻陷,也同时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主角依然是悲催的唐昭宗,这次没有那么***了,直接被反叛者朱温杀死,从此长安再也没有被后来的封建朝代作为首都了。
长安被吐蕃攻陷过一次,那是在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的公元763年,之后吐蕃连凤翔都难以越过,何谈连番攻唐之首都呢,而在安史之乱期间,回纥趁机洗劫了洛阳,这就是传说中的被异族轮番蹂躏。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吐蕃攻一次首都、回纥劫两次大都市,然后传来传去就变成多次了。
攻陷长安最多的还是内部势力,安史之乱、泾卒兵变、黄巢起义以及朱温等末年的军阀。计所谓的首都沦陷,756年内部一陷,7年后的763年外部一陷,再20年后的783年内部一陷,其余的内部攻陷都是880年后的天下大乱了。没有安史之乱的前提,任何一个外族***都不可能攻陷作为都城的长安。而从784年至879年这将近百年里,长安未曾沦陷过,说明在收复长安后,唐朝稳固了首都的防御,并增强了中央实力,使得不论是外族还是国内叛乱都不足以威胁到长安。历史上很多王朝和世界帝国,首都沦陷一两次就万劫不复了,然而唐朝是一只九命猫,最终亡于自己的军阀,而非亡于外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唐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