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梁讲历史古代真实的大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梁讲历史古代真实的大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清朝的正二品***,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明朝总计只有20余位总兵,明朝总兵的含金量很高,类似于战区司令和省***的关系,双方的权力势均力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职,但进行了改革。清朝的总兵属于正二品,清朝的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的头衔。换句话说,从表面来看,总兵和巡抚属于平级干部,似乎与明朝的情况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实的官场上,连总兵的顶头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抚的下级。清朝的每个省设立了巡抚和提督,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巡抚则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虽然提督是从一品,比巡抚的品级还高,但必须接受巡抚的节制。见到巡抚以后,提督一般会恭恭敬敬的说一句“参见中丞大人。”巡抚也会客气客气:“军门,不必多礼。”但如果没有这个礼仪,巡抚会很不高兴,毕竟文官节制武官是老传统。 至于总兵,每个省会划分成好几个镇,总兵仅仅是一个镇的长官。虽然总兵是正二品,但实际权力并不大,连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敢得罪。我们聊一聊总兵下辖军队的问题,明朝的总兵只有20位,总兵类似于战区司令。清朝的总兵则有80多位,70多位陆军总兵,10多位水师总兵。
例如北洋水师的老大丁汝昌,头衔是提督,镇远和定远的舰长则都是总兵。 清朝的绿营军总计只有60多万,一口气出现了70多位陆军总兵。而且有一部分绿营军,属于总督和巡抚直接管理的。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镇的绿营军最多只有七八千人。换而言之,总兵类似于师长兼军分区司令,与巡抚的权力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其实,各地的分守道或者省城的知府,都不一定怕总兵。
所以说,总兵属于位高权力。看上去属于朝廷的***,其实谁都不敢得罪。我们顺便聊一下实权很大的五品官,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和武备司郎中。这两位五品老爷,分别管理各地军官的升迁调动、各地军队的武器和物资发放。如果得罪了武选司郎中,那么,那位将领很有可能被升迁半级,然后调往最前线作战。 虽然总兵、副将等将领的品级不低,进了兵部以后,都会毕恭毕敬。尤其是遇到尚书大人和侍郎大人,这些堪称自己的顶头上司,标准的实权派。至于各个机关的郎中们,外地将领也不敢轻易招惹。最尴尬的还有守备大人,命名自己的品级不低,却只能干打杂的工作。
清朝的总兵总共有四个级别,分别统领的军队级别也不一样,统兵总人数分别为8350人,9350人,33200人,与43000人四个层次(满员状态)不等,如果是非满员状态则会相对递减一部分人员。
清朝的野战军编制一般是一个满军旗配四个汉军旗,一个满军旗人数大约是9350人,一个汉军旗大约是8350人。最顶级的总兵就是统领43000人,比如雍正时期被派去大西北镇守的大将就是这个级别配置,职位一般是正一品的***,而且是必须由满人将领担当(年羹尧除外)。
清朝除了野战军之外还有蕃军,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清军的蕃军是***用4个汉军旗编制,满员总兵力是33200人左右,像曾国藩这种级别的官品也是从一品左右。像丰台大营跟西山锐健营也属于这种编制,丰台提督跟西山提督的级别也是从一品。
除了上面的两种野战军之外,清朝还有一种是关外旗兵,这种级别的官兵总人数不高,只有9350人的满员编制,但是总兵却是旗主王爷,属于正一品,铁帽子亲王。比如十三爷也是这种类型的总兵之一(名义上的)。
清朝的正二品***基本上是武将级别里相对较低的了,一般属于汉军旗的旗主了,这种总兵大约只有一个汉军旗的兵力,满员8350人,由于汉军旗属于杂牌军,往往缺编严重,能有6000人就不错了。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总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来清朝有继承了下来,但是明朝的总兵要比清朝的总兵权利大的多。
总兵的起源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明初时兵权主要在五军都督府,负责节制内外诸军。后来朱元璋觉得五军都督府权利过大,就规定五军都督府无调兵权,只负责管理和训练士兵,调兵权在兵部,而兵部只有调兵权,这样两者可以相互牵制,从而使权利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地方上的武将一开始是都指挥使,负责管理卫所,大约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管理一省的军事。但是如果遇到战事,朝廷会派总兵官统帅部队,这时候的总兵是一个临时的官职,无品级,官位也不固定,大部分都是由王侯或者都督担任,出战时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
朱元璋时期经常有总兵被任命,建文帝时期李景隆就担任过平燕将军,总兵官。后来慢慢的明朝的卫所制度日益废弛,明朝边界上经常有外族入侵,这时候总兵就变成了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而总兵统帅的兵叫作营兵,营兵和卫所是区分开的。
总兵的出现改变了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管练兵的问题,有利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事权专一的局面,但也存在着总兵称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可能。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巡抚和总督用来牵制和管理总兵。但是明朝的总兵权利依然很大。
清朝的总兵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总兵的权利进一步弱化。大家都知道清朝最早的时候军队主要是八旗兵,但是等到满清入主中原后,发现八旗兵不够用,于是就创立了绿营兵,绿营兵大多是汉人。所以等到天下太平后,八旗兵分驻各军事重镇,用来监视各地的绿营兵。
一省的绿营兵最高军事长官叫做提督,而提督下面设有总兵,总兵驻守一省之中的比较重要的军事重镇,这时候的总兵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分区司令员。提督虽然是一省绿营兵的长官,可是往往要受到巡抚或者总督的节制,提督的品级为从一品,而总兵的品级为正二品。虽然提督和总兵的品级比较高,但是清朝也是实行的以文治武,所以提督实际上的权利还不如布政使,总兵的权利还不如按察使或者四品的知府。但是九门提督比较厉害,因为他负责的是北京的防御,当然位高权重。
总兵大约能够调动多少军队?
清朝的总兵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一般来说,清朝在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这样算起来总兵大约统帅六七千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师长,统帅最多的要数台湾总兵,人数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最少的北洋水师的总兵也就能管辖数百人左右,也就是一个军舰的人数而已。一般的总兵虽然统帅几千人,但是平时也只是负责训练而已,调兵权还是在兵部,所以清朝总兵的权利很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讲历史古代真实的大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讲历史古代真实的大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