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后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后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末年历史?
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后。唐宗室对外臣的控制力渐弱。节使史,刺史有拥兵自重倾向。唐朝廷也无力拔乱反正。不第书生黄巢造反,一举摧毁唐朝最后一点元气,虽被镇压,也耗尽了唐朝实力。最终在风雨飘摇中进入了五代十国。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
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点。
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唐的都城最后是哪里?
李渊建立唐朝后,选择把都城定在长安。当年隋文帝杨坚称帝后,认为都城长安"凋残日久",下令营建新城:大兴城。李渊即位后,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成新的长安城。随着唐朝国力隆昌,长安城也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的一座城市。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基本面貌,能遥想当年大唐的辉煌。
唐朝的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以及禁苑组成。
长安的宫城位于整个长安的最北部的正中央。整体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四周也筑起高高的围墙,围墙也是用土石夯筑。据考古发掘探明,宫城的墙基比外郭城要宽,最宽处有18米,最窄处也有14米。宫城的城门比郭城多,共有五座。目前,考古学家已经探明确南壁正中的承天门(隋朝时称广阳门)和北壁中部偏西处的玄武门。经探测得知,承天门东西长41.7米,进深19米,共有三个门道。
承天门的门基是用石条或石板铺砌而成,保证城门牢不可摧。宫城的内部有隔墙隔开,隔墙把宫城分作三个部分:正中的是宫殿区是皇帝的正衙之所,东侧是东宫,西侧是掖庭宫。
长安城最核心的部分是皇城。皇城北接宫城,也是长方形,考古学家探明南北长1843.6米,比宫城要长一些,东西与宫城同宽,是2820.3米。皇城有七座门,南面三座、东面二座、西面二座。
回唐代气候?
1、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初,即隋朝(581~618)到盛唐时期(618~755),是中国历史时代气候变化的第四温暖期。
这一时期气候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明显转暖,极端天气现象减少,气候相对湿润,水热组合条件好转,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依靠有利的气候条件,唐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粮食屡获丰收,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天盛世”等繁荣景象。
此外,这一时期气候转暖有利于农耕民族(汉族)发展,不利于游牧民族(北方蒙古高原突厥、回纥、铁勒、契丹等游牧民族)发展,导致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北移,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战略优势,屡战屡胜,疆域迅速扩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帝国
唐朝后期有过几次中兴?
谢邀。
唐朝后期一共有过三次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由大治转向大乱。藩镇,宦官,朋党三大顽症如同癌细胞不断扩散。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康复机会。
1、唐宪宗李纯和他创造的元和中兴。
唐宪宗李纯在他805-820年在位的16年里,提拔了裴度、李绛、崔群、武元衡等许多正直贤士,到817年,使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和淮西等地区又归中央***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但他在削藩成功后,逐渐骄奢,宠信奸佞宦官,致使宦官地位不断上升,820年宪宗被宦官所杀,以后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
2、唐武宗李炎和他创造的会昌中兴。
唐武宗李炎他是宦官拥立上位的,所以更加知道宦官政治的可怕,在他840-846年在位的7年里,重用李德裕为相来削减宦官力量,取得很大成效,朝局一度好转,他在位期间还做过一个著名的事件即“会昌灭佛”,但由于在位时短,朝中又有朋党之争,所以此次中兴更象是为下一次较大的中兴做的准备。
3、唐宣宗李忱和他创造宣宗之治。
唐宣宗李忱人称“小太宗”,他在846-859年在位的14年里,上承武宗给他留下的良好基础,注意整顿吏治,限制宦官,积极对外用兵,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史书上记载他在位期间做过三件大事:一是打击权贵使“权豪敛迹”,二是整顿官吏使“奸臣畏法”,三是打击宦官势力使“阍寺詟气”,经过武宗、宣宗十几年的努力,使千疮百孔的***帝国又有了一丝崛起的意味,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859年宣宗因服食丹药中毒身亡,年仅50岁。
三次荧光一闪的短暂时光终究未能阻挡***走向覆亡,这以后这个老大帝国便以不可遏阻之势迅速灭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后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后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