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军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军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唐朝时期是我国舞蹈发展鼎盛时期?
因为盛唐经济发展、文化多元、政治稳定,李隆基本人喜欢诗人、歌舞、音乐,经常在兴庆宫沉香亭赏听杨贵妃舞蹈、梨园***李龟年伴唱,玄宗自己也动情地吹着玉笛,见识了李白的清平调三章。
唐代盛世,实行开放的政策,艺术上继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燕乐”,比如七部乐、九部乐等宝贵遗产,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传入中原的乐舞文化,如《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和《西凉乐》。
这些乐舞,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意识上,都为唐代乐舞和舞蹈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唐代大量乐舞文化的输出,也使中原乐舞传播到了四方,这也促进了唐代舞蹈的繁荣。还有,在唐代宫廷各种仪式中,虽然大型燕乐节目和各种表演性舞蹈占据主要地位,但文武舞形式的雅乐体制仍然保留。
被世人谓之强大如斯的唐朝帝国在与吐蕃百年战争中为何败多胜少?
感谢邀请!
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斗争可不止百年时间,总体来说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唐朝军事上的失败都有相应的历史原因。
东汉末年,随着钢制工具的产量的上升以及普及,人类文明社会有了能力开发北方长期冰封的冻土以及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人类文明从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向南北扩张阶段迈进。
曾经处于只能建立部落联盟的地区,有了独立建国的经济能力。这些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草原地区、青藏地区。
此时,中华文明的文明中心从传统的关中地区以及河南地区向燕蓟地区以及江南地区转移。等到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稳定下来,隋朝才得以统一,并修建隋唐大运河,将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力量通过大运河输送到传统的文明中心,以加强传统文明中心统御天下的能力。
时代的演进,文明中心力量的加强,使得中央政权有了统御更大版图的能力,同时内部地理环境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需要对外扩张,增加地理环境。
隋朝统一后,在国家意志不可动摇的情况下,四面扩张,即便国内爆发***,也要将对外扩张进行到底。结果导致隋唐易代。
唐朝建立并稳定下来后,也追随着隋朝的步伐,对外扩张。先后将以往汉朝无法纳入版图的周边地区全部纳入版图,设立都督府,直属中央管辖,包括:东北地区、草原地区、西南地区,中亚地区、西亚部分地区。
然而,有一个地区,唐朝却一直无法纳入版图,这就是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根本原因在于交通条件的不允许。
吐蕃那破地最早的时候都是沼泽,就是文成公主入藏,都要走三年才到,而***那时候还是一片荒草滩,整个吐蕃还处于游牧状态,连个城池宫殿都没有。文成公主来了,松赞干布才“筑一城以夸后世”,这才有了***城,才有了布达拉宫。唐军打这破地实在是没有一点好处,要知道千年后的红军穿越藏区都找不到什么粮食,就别说唐军了。
谢邀!其实除了唐朝未能征服吐蕃,后面的汉人王朝也未能征服过吐蕃,元蒙和满清除外,具体原因有三点:
1)强盛的唐朝遇上了巅峰的吐蕃。唐朝刚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又相继解决西突厥及高丽等威胁,国土面积、国家实力、军事力量已至建国来最强;而此时的吐蕃赞普年幼,在权臣禄东赞及其五个儿子的治理下,吐蕃不断向其东北、东南方向扩张,而新赞普夺位以后,更是主动与唐朝争夺河陇地区和西域地区的控制权,国力在安史之乱时期达到了巅峰。但从整体国力来讲,吐蕃还是不及唐朝的,只是同处巅峰期的双方选择了“硬碰硬”,自然都得不了好处。
2)用人不察,赏罚不明。唐朝初期先后向吐蕃发动三次十万人级别的战争,分别是大非川战役、青海战役、湟川战役,均因用人不察而导致失败。大非川战役用灭高丽的薛仁贵为帅本无错,但却安排了一个居功自傲的郭待封为副手,在关键时刻不听将令,导致大非川战役的失败,而郭待封非但没有被斩杀示众,反而连同主将薛仁贵一起“免死除名”;后面两次战役唐高宗则任命不懂军事的心腹李敬玄为帅,最终也导致后两次战役的失败,而李敬玄自知无颜继续呆下去才***称病回朝,最后未被追究两战失败之过,却因自己欺骗皇帝生病被贬职。而唐军三战所面对的吐蕃主帅正是吐蕃千年难遇的绝世名将论钦陵,论钦陵所属的噶尔氏家族掌控吐蕃大权近半个世纪,论钦陵常能统帅蕃军数十万,横行于青藏高原而不受限制,这点就远非唐军能及。
3)地理因素是阻碍唐军进入吐蕃的最大的敌人。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地势险恶、气候寒冷、高原气候严重,这就天然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天然地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后勤的支援,以战养战的战法仅限于特殊的时期和战场,但不适用于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唐军需要将粮草淄重送上青藏高原,折损率超过日常作战的的几倍,那就需要输送更多的粮草淄重,而吐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战时基本都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法,唐军基本很难从敌战区获得补给。而青藏高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唐军也很难适应,非战斗减员严重。所以就决定了唐军只能通过速战速决的战法解决战斗,但刚好遇上吐蕃千年难得一见的名将,自然讨不了好。后来武周任命名将王孝杰和娄师徳征讨吐蕃,也在素罗汗山遭遇惨败。而当唐军驻守地势较为适宜的河源、西域、[_a***_]等边境之处,纵然唐朝局部处于劣势,但吐蕃连年侵犯也无法获取更大的利益。此后的唐玄宗开元二年,吐蕃占据黄河九曲之地,举兵十余万对唐境临洮地区发动进攻,唐军便能一战斩敌数万,这便是地理因素所造成对战争的巨大影响。
纵观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征战历程,主要集中在争夺河陇地区和西域地区,唐在西域略占优势,吐蕃则在河陇占有优势。唐朝初年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唯独吐蕃是个例外。除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它多种原因,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安史之乱也是双方攻防转换的关键点,此时的吐蕃的国力发展到顶峰,联合回纥和南诏趁虚而入,使唐朝腹背受敌,唐朝转入被动防守,不仅退出了西域,连河陇之地也被吐蕃占据,百年不能收复。后来唐分化瓦解了吐蕃与回纥、南诏的同盟关系,并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和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其兵力大半驻在西域,抵御大食的东进。从此,吐蕃再也无力大举攻唐,最终先于唐朝在内乱中分崩瓦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军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军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