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战役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战役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打了多少年的仗?
7年:从1592年(明朝的万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开始打,此时发动的著名历史事件是“壬辰倭变”一直打到1599年的八月十八日(万历二十七年)才解决了倭乱,其中,发生在1592年的泗川之战也是一场著名的战役。
明朝在整个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都一直在和蒙古军队死缠烂打,北方边境上从来没有平定过。说起来,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不是一直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打。就算是宋朝,军事力量十分孱弱,也没和北方民族一直打仗。“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和辽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竟然还保持高度的和平稳定。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帝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瓦剌将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瓦剌战败,明成祖诏告天下。
公元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击败之。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有人说明朝与清朝的大凌河大战,4万明朝军队全军覆没了,这是为什么?
大凌河之战,虽然不如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那样彪炳史册,但是在明王朝的末期,大凌河之战却宣告了明王朝积极向前推进防线的彻底失败。
虽然大凌河之战是一场失败的战役,可这场战役对于明王朝来说,是极具历史意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这两场战役。
崇祯二年,努尔哈赤远行蒙古,强行绕过宁锦防线,突入了北京城。皇太极的这种做法,给与了辽东将士一种沉重的打击,曾经孙承宗、袁崇焕为首的经略利用宁锦纵深防线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对于后金军队的防范。
宁锦防线虽然极为重要,也对后金军队染指山海关之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宁锦防线是有弊端的,而且弊端极大,其实我们从后金军队后来的战略打法已经能够看得出来。宁锦防线虽然巩固,但是有一点却是极为致命的短板。
因为宁锦防线是一条单点纵深防御战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战役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战役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