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梁观世界谈历史中的大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梁观世界谈历史中的大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7世纪,清朝的八旗兵如果西征,能征服欧洲吗?
明末的时候,当时如果不是天灾人祸不断,使得国内流民大量增加,从而导致各处起义不断,明朝国内大乱,而东林党等人又只顾着党挣,尸位素餐,政令不通,使得满清有了可乘之机,吴三桂这个卖国贼又打开了山海关使得满清入关,多尔衮他们连山海关都过不来,更别说征服欧洲了,都是扯淡!
所以,满清当时能够入主华夏都是他们祖坟上冒青烟,侥天之幸了,征服欧洲更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会这也说,是因为17世纪的清军和同时期的欧洲人相比,在战术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
虽说在同时期,欧洲人很难在野战中击败来自亚洲的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的部队,但是欧洲人还是有一个陆地王牌,那就是棱堡战术。
这不是胡说,因为不管是清军也好,还是明军也罢,都曾吃过欧洲棱堡的亏。
当年国姓爷收复台湾的时候,陆战野战打得一帆风顺,荷兰人纵然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是铁军的对手。但是退守赤坎城了之后,情形却逆转了。
因为不管国姓爷调来多少门火炮,都无法对城体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反倒是荷兰人在城墙上安置的火炮点可以轻易的击毁郑军的炮位。
无独有偶,在康熙皇帝调军第二次攻打雅克萨时,俄国人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低配版的夯土和木墙的混合体,就挡住了清军的汹涌火力。
清军当时面面临的问题同郑军一样,即刚刚安置好火力点,就会被城上俄军的火炮击毁。无奈之下,清军只能***取围城战术,活活将俄军饿死。
棱堡战术有两个优势,一个是***用混合材料,以夯土填充在木墙或者石墙中间,以增强城体的抗性。
不过这没什么稀奇的,因为在欧洲人刚刚开始搞这项技术的时候,中国人早就熟练的能造出又大又高的混合材料城墙了。可以说,中世纪的中国大城市和重要军事据点的城墙,是中世纪世界最坚固的城墙,即使是配重投石机那样的城墙毁灭者,在襄阳城面前也只能是通过超远的射程去攻击城内来击垮守军的信心。所以说真正让清军和郑军头疼的是第二点——交叉无隙的火力网。
肯定是不可能征服欧洲的,先来说说八旗的演变过程和分类,八旗最开始是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明朝的时候就有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才又增设的四旗,而清朝的时候,和明朝的八旗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太宗皇太极为了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的落实职能,并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才建立的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最开始八旗的雏形最开始是从明朝就有了。
从八旗的战斗力来看,八旗在清朝初年号称“劲旅”,然而入关后,其衰败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已经充分暴露出来,随着战事的减少,军队的实力迅速下降,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哪支“劲旅”啦,先从沙俄来说,十七世纪对清朝的雅克萨之战已经可以看出清朝官兵的战斗力如何了,虽然说是清朝赢了,但是这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丢失了大量国土面积,在到后来的平定三藩之乱,清朝***也是调用了大量官兵社会在一个停止发展的阶段,平定之后国家社会才有了一个恢复状态,从三藩之乱平定后清廷才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然后致力解决边疆的问题所以来说十七世纪的清朝那时候是内忧外患,虽然说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天朝”,但是从这些问题上来看,虽说清朝十七世纪实力在世界上还是数一数二的老大哥,但是再让清朝打仗西征并征服欧洲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不现实的事情,财政上清廷没有能力在远征行军打仗了,所以征服欧洲是不可能滴,西征还差不多。
从十七世纪的欧洲来看,欧洲国家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尴尬阶段,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飞速,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洲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厂手工业的兴起,航海贸易开始繁密,那时候的欧洲人口贸易和殖民贸易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必要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以贸易为主内容,从制度来看清朝的封建制度的弊端显露,从工业革命后,中国只是农业大国的代名词,当然农业国家肯定不是工业国家的对手。
综上所述,清朝西征欧洲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征服欧洲恐怕沙俄那只大黑熊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八旗兵是不可能征服欧洲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观世界谈历史中的大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观世界谈历史中的大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