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隋朝大运河课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隋朝大运河课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朝的都城在长安,为什么杨广开凿大运河要从北京开始?
脑子是个好东西。京杭大运河跟隋唐大运河不是***事。隋唐大运河北方起点洛阳,终点扬州。是隋炀帝为了运粮开凿的。
因为隋文帝建都长安后,关中灾害不断,人口又多。粮食产量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运粮船沿黄河到陕西,逆流而上不说,三门峡那里还有个天险。运粮船每到此处船毁人亡。所以隋文帝不断带着文武百官,关中百姓跑洛阳,美其名曰“就食”实际就是讨饭,高级讨饭。隋炀帝继位后为摆脱关陇集团,关中缺粮局面。发《营东都诏》名宇文恺营建洛阳城。建成后迁都洛阳。
建国后修建焦枝铁路,发现了隋炀帝时期的含嘉仓遗址,而洛阳在隋唐时期还有洛口仓,回洛仓。这三大粮仓囤集天下一半粮食。唐朝建立后,前五十年还用这三个粮仓粮食
605年开始开凿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的杰作。主观上首先是军事意义,其次是政治意义。客观上具有社会与经济及文化意义。
当时来说,中国北方的突厥处于强盛之际,隋朝惹不起。东北的高丽人也构成威胁。征服高丽是中国中原王朝的梦想。杨广要立不世之功,就要拿下半岛。而帝国东部是发动战争的首要前沿地带。从政治上讲,中国南北因为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南北的文化与经济联系缺乏应有的融合着力点。而杨广因为统帅大军平陈,对南朝文化特别推崇。运河建成后,客观上,促进了南北互通与经济和商业交往。同时对保障两京(长安——洛阳)经济供给创造条件。
在运河申遗过程中,各地——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的考古调查获得丰硕成果。不但有许多精美的隋唐文物,还有许多重要遗址,表明,运河确实对南北经济往来与社会文化融合做出贡献。
顺便提一次,秦始皇与隋炀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具开拓创造精神的政治家。在批判他们的强力压制与剥削的同时,对他们在促进国防建设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应给与肯定。
首先,要明白当时隋朝北方国防面对的各种势力。北京在隋朝时是涿郡的治所。涿郡的东北方,依次是奚、室韦、契丹、靺鞨等附属国。在契丹以东,靺鞨、室韦以南即是桀骜不驯的高句丽。此外,隋朝还面临着一个草原帝国——突厥。好在,隋文帝***用大臣长孙晟的“交远攻近、离强合弱”计谋离间了东、西突厥。隋炀帝即位后,距离隋朝最近的东突厥已经表示臣服,而西突厥的势力还远在阿尔泰山以西,与隋朝发生大***的几率很小。故而,隋炀帝认为对北方威胁最大当属高丽。
隋朝时高句丽疆域图
题外话:612年隋炀帝没压住高句丽,645年唐太宗也没压住高句丽。
唐朝初年高句丽疆域图。
先前,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两伐高句丽,致使高句丽元气大伤。同时,毌丘俭还效仿汉朝在新攻占的高句丽土地上设置了丸都郡、带方郡、乐浪郡(平壤)。侥幸逃生的高句丽国王此后四十余年,再也不敢入寇辽东。西晋永嘉之乱后,辽西鲜卑慕容氏开始逐渐将势力扩张到内地,并将都城设置在蓟城。而后,慕容氏不断地与河北的后赵交战。于是,辽西鲜卑旧地便被看到希望的高句丽渗透。到了隋朝统一时,高句丽已经将势力推进到了辽河以东。一时间,塞外的契丹、室韦等族相继向宗主国隋朝告急。598年,知悉曾与陈朝有过勾结的高句丽频繁向内地扩张后,隋文帝便调发30万大军开始了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到了隋炀帝即位第三年出巡塞外时,在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中隋炀帝意外地发现了高句丽的使者。随即,隋炀帝便下达了一道命令——修永济渠。
“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已,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
其次,题主所问不正确。隋朝大运河有四个部分——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邗沟。其中,邗沟和通济渠是隋炀帝即位当年就开始开凿的。永济渠为大业四年开凿,江南河为大业六年开凿。如此可见,永济渠涿郡段并不是起点,而是隋朝大运河的终点,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快捷地***军队,随时应对北方各族的袭击。当然,打击高句丽是第一目的。另外,修永济渠一方面是因为水运方便,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涿郡地区屡经战乱,农业荒芜,隋朝不能在当地征集足够的物资补充军用,不得已依靠南方地区供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隋朝大运河课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隋朝大运河课本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