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失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失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到底有多“烂”?
我觉得明朝文官治国制度的一大弊端是,缺少创新,特别是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朱元璋废除宰辅制度,重用宦官,本质上也是想加强皇权,削弱臣权,也不算错,然而结果事与愿违,后代一个个不争气,懒政怠政的子孙层出不穷,再优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回望整个大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制度革新,大臣在朝堂上专研都是心学理学的官样文章,内心当中都是想如何维护文官集团自身的利益。皇帝只能重用宦官集团,靠厂卫制度,勉强打压下文官集团,来彰显皇帝的威严。这样一种近乎病态的政治制度下,犹如一潭死水,岂能不乱不腐?
明朝啊,这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它天子守国门,君子守社稷。然而阴阳相对,他既有光彩夺目的一面,同样有种种弊端,有不堪的一面。
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特别是明朝后期,连年天灾,民不聊生。那皇帝干嘛呢?确实下了很多有利于国的政令,但是下面基本上没执行,要不然就是歪曲后执行,把国家搞得更糟。
明朝的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设置“厂卫”,连大臣每天吃啥都知道。
明朝的党争也非常的白热化,还要大太监魏忠贤乱政。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在天灾之下,明朝的皇帝没有让百姓吃饱饭。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正式国号为“大明”,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亦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市),其辖区称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为京师,原京师改称南京。公元1368年,时为韩宋吴王的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势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势到达顶峰,皇帝极力扩张领土,遣郑和七下西洋,是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经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明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明世宗中后期,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大猷等将领,平定倭患。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平定内乱,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王朝的梦想。然而因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明朝末期政治的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被农民军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所灭。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北京煤山,至此明朝享国祚276年。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延续数十年,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方止。
明朝的领土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征服并统治安南(今越南北部),西元1415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730万平方公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失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失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