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史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史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知几将史家素养概括为史家三长?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什么史书记载着唐初?
《唐书》记载着唐初的历史。
《唐书》泛指记录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正史,有《新唐书》、《旧唐书》两种。五代时期,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编纂了一部《唐书》,至宋代,欧阳修、宋祁等又编纂唐代史书,亦称“唐书”。
为对两者加以区分,史家便将欧阳修等人所著之唐书称为《新唐书》,而将刘昫等人的著作称为《旧唐书》。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 -859年9月7日/10日 ),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但亦有史家认为他“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史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史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