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迁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迁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为什么迁都?
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释。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西北贵族集团已处于统治地位时,它是文职官僚机构的自然政治中心。指定在公元前1000 年前已成为帝国政治势力所在的东部平原附近的另一个中心为新都,这本身是一个象征性的表示,即西北政治势力的全盛期已经过去了。迁都又是一个旨在取悦于许多东北出身的官员的行动,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并且算得上是武后最热心的支持者。
第二种解释纯粹是经济方面的。长安位于比较贫穷和生产不发达的地 区,易遭受长期的严重干旱。从外地供应长安谷物既困难,费用又极大。供应洛阳的朝廷便容易得多,因为它直通隋朝修建的复杂的河渠网系。
唐朝洛阳定都的时间?
唐初定都长安。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长安迁都原因?
因为安史之乱,李隆基他当时定都就在长安,因安史之乱被迫迁都成都,安史之乱后回到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
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因为长安的粮食不够长安一个城市的人吃,所以要迁都洛阳,在加上长安地处西北,不便于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加以控制,更关键的是长安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其他地区管理,从而削弱了中央对于地方的威权,是一个致命伤,只有迁都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为什么唐朝天子要九次逃往洛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巅峰之一,不可一世的唐帝国在统一之后,迅速成为东亚大陆上绝对的象征。唐朝最巅峰时期610多万户,约3700万人,占世界人口将超过20%;领土最大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其直接控制领土深入中亚腹地。
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唐朝迅速衰败, 甚至创下:“天子九逃, 都城六失”的尴尬记录:
1、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弃都出逃成都;首都一次失陷;
2、763年,吐蕃入侵关中,唐代宗出逃陕州(河南陕县);首都二次失陷;
3、780年,叛军朱泚攻河南,泾原军哗变。德宗闻讯仓皇逃往奉天;首都三次失陷;781年,朱泚叛军,乱事扩大,德宗复奔梁州(今陕西汉中),3年后收复首都;
4、880年,黄巢军到达潼关,唐僖宗和部分后宫狼狈逃出长安;首都四陷;
5、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宦官携唐僖宗和后宫西逃凤翔,首都五陷;
6、886年,唐僖宗逃到宝鸡,又南下逃入汉中;
不管是否属实,但说明了洛阳的陪都备胎身份,设置陪都备胎洛阳目的就是防止首都长安发生内乱找的备胎,而唐朝帝王去洛阳就是正好发挥了陪都备胎该有的义务的使命。不然要你个陪都备胎干嘛?但是去归去最终长安才是首都,帝王视死如视生死后也得埋在首都长安。
唐朝皇帝有九次逃离国都长安,逃亡终点各不相同,并不是洛阳。那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唐朝,五次逃离国都长安的经历。
一、公元756年,唐玄宗逃离长安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在不明前线军情的情况下,一再催促胡将歌书舒翰向叛军进攻,结果导致其部在灵宝陷入安禄山叛军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长安,在杨国忠建议下,6月13日,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等后宫和少数大臣逃出长安奔向成都。唐玄宗的逃跑路线是
这一路,杨贵妃和杨国忠被杀,李隆基彻底失去权力。
二、公元763年,唐代宗逃离长安
这一年,吐蕃攻入关中,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河南陕县),土蕃军队攻下长安后,大肆劫掠。
三、公元783年,唐德宗出逃长安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兵因不满朝廷不给赏赐而在长安发动兵变,史称“泾师之变”,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
又一次逃到陕县,三门峡的天鹅湖还好吗?
四、公元784年,唐德宗逃离长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迁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迁都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