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慈禧大清最后一次革新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慈禧大清最后一次革新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百日维新的光绪不能直接逼宫或者暗杀慈禧?
谢邀!
没有兵权,怎么逼?
这个问题有些片面,其实光绪也想干了,可惜,功亏一篑。带兵者反戈,带头大哥跑路,六君子被砍了脑袋。
登基后大权就在慈禧手中,本身只是在龙座上摆摆样子,一切都是帘子后面说的算,且兵权一直掌控在恭亲王手中。而且,大清新兵体系全在袁世凯等几个人手中掌控。
变法维新后,恭亲王虽比较贴近,但压制光绪不能用“歪门邪道”,以防止天下大乱,所以,康有为、***那几个人,没有一个获得实际兵权。当百日变法举步维艰时,谭嗣同大胆提出武力解决,可无一兵一卒,只能冒掉脑袋的危险找到了袁世凯。俩人密谋后,光绪帝与袁世凯会了面,包围后宫干掉慈禧的政变拟成。
但就这一会面,第二天慈禧就当朝宣布,革了康、梁官帽待职,你说一个“光杆司令”的光绪还能干什么?
当六君子被压往刑场时,光绪也一并被软禁,连伸手拦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下旨赦免了。
所以,不是为什么不可以,而是没有实力、实权,又太过急于求成。就像六君子里的刘光弟就看不上、也反对康有为、***的行为,意思就是说:你们几个人瞎闹腾啥,无权、无兵、无党羽、无知己、无铁杆,无各地勤政专属,处处招人烦,何谈变革成功之希望!倒把政务搞得乱七八糟。
可惜!
他这些话上层没人听到,只是在军机处误传了谭嗣同给光绪的一封奏折而被株连砍了头。他家乡的同僚、政党,军队管带联名担保都没管用,而这些人,心向大清。
逼宫无兵,暗杀无门。
逼宫
光绪拿什么逼宫,逼宫的前提是掌握兵权,光绪要有兵权的话也就不至于那么窝囊了,光绪皇帝要有兵权的话,历史就要改写了。光绪虽为皇帝,但清廷的皇权和军政大权实际是被慈禧牢牢掌控,光绪皇帝实际上只是一个国家象征而已,而且光绪皇帝根本驾驭不了清廷的封建势力。
暗杀
慈禧之所以能够掌控皇权,只因她是封建保守势力的总代表,这股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誓死效忠慈禧,并不会起异心。而反对慈禧的人,不是被捕便是被杀,能进宫的都是甘愿为慈禧俯首为奴的,况且紫禁城戒备森严、高手如林,杀手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慈禧身边也有大量高手护卫,暗杀谈何容易。戊戌维新派想控制慈禧,找到权臣袁世凯,并且许诺巨多的好处,但袁世凯转身就就告密,这恰恰就是封建势力强大和封建官僚誓死追随慈禧的真实写照。
慈禧,一个女流之辈,能在紫禁城激烈的争斗里脱颖而出成为大清国实际的统治者,把清廷的皇权和军政大权以及封建老顽固们玩弄于股掌之中,除了深谙帝王之道,而且还极具驾驭之术。
中国古代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的,大家都有共识,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孝道是古代道德的根基,所以违背了孝道就违背了道德的底线,所以光绪不敢也不可能去杀慈禧,还有就是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一开始慈禧也没有想着废帝,是后来那个康有为到了国外一顿乱侃,什么衣带招什么的到处骗人,挑拨离间,导致母子两关系破裂,世上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个母子关系已破裂那个慈禧就真成疯子了,确实是很受打击,自己生的儿子不听话,养大的儿子也不听话,加上另有一波人挑拨,老太太是越看光绪越不顺眼,觉得这小子就是一白眼狼一门心思要废了光绪,慈禧越想废光绪外国人越支持光绪,老太太越生气,最终导致了后面的庚子事变,其实当中康有为要负主要责任,为啥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吹捧他,一个可以把猩猩的***按自己身上的妖人,
百日维新时期,光绪虽然早已亲政行使皇权,但居住在颐和园的慈禧仍然遥控着清廷紫禁城的一切实权,光绪也想借助掌握兵权的袁世凯除掉慈禧而真正掌握皇权,奈何:1.手里没有实质的用***;2.手里没有忠于自己的军队;3.错误地相信袁世凯被出卖了;4.低估了慈禧对政局的操控。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光绪是一位没有军权的虚君,手里没刀如何杀慈禧?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光绪是如何做上皇帝说起。清朝光绪帝是其堂兄同治帝病死后,因无儿子继承皇位,被其亲伯母和亲姨妈慈禧太后以违背祖制的“兄终弟及”的方式但又变通以过继给其亲伯父咸丰为子的名义而立为皇帝的。
光绪长大后,按照祖制也确实“亲政”了,但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始终不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对手。慈禧太后名义上还政于光绪,但始终幕后操控着清廷人事权和军事权。
即便是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获得老师翁同龢与维新派康梁等人的大力支持,进行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进而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其势力也很有限,慈禧太后也始终牢牢掌握着清廷人事权和军事权,以至于当光绪进行的维新变法触动慈禧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时,慈禧能任用亲信荣禄发动戊戌***囚禁光绪,***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
戊戌变法是光绪一生行使皇权的最高峰,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长期软禁于***赢台,从此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帝党势力也随之彻底瓦解,更不要说亲政和形成自己的势力了。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时,因担心光绪被八国联军利用,妨碍慈禧日后继续“垂帘听政”,掌控清廷大权,慈禧顺便将光绪也带上一起西逃(西逃时慈禧下令将光绪喜欢的珍妃溺死在故宫一口井中),此时的光绪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依靠,“泥菩萨过河”,光绪连活命都需要慈禧“保护”,更遑论能杀掉慈禧太后再次亲政了。
如何看待慈禧晚年实行的新政?和维新变法不是差不多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慈禧后来施行的新政叫“清末新政”,又叫做“庚子后新政”,是庚子事变后经慈禧点头才得以施行的。
维新变法就是“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是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活动。
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清末新政内容不但包括戊戌变法,而且比其改革面更广更深。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不是变法内容的好与坏,而是其本身的改革措施触碰了以慈禧为核心的守旧派利益。那么既然变***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冲击,为什么慈禧后来又同意了清末新政呢?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眼看大清都要亡国了,再不死马当活马医能行吗?
众所周知变法都是要有原因和前提的,我们先来看看戊戌变法吧:
一,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形式。
在清朝末期,国际上的有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国力本身有了质的飞跃。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新道路,国力也在飞速崛起。反观清国,依然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而不思进取,即使偶尔搞搞洋务运动,但治标不治本,除了耗费国力别无他用。
列强由于本身的强大,也不断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对于东方这只熟睡的雄狮已是觊觎已久,导致后来逼迫清***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此时清***在政治方面对抗列强已捉襟见肘。
二,戊戌变法基于的经济基础现状。
本质上来说,无论是慈禧晚年实行的新政,还是维新变法,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满清末期的腐朽的封建统治统治的,都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起的一场不彻底的改革运动,都是一场与慈禧和封建统治阶级展开的权力争夺战,最后都遭遇失败。
不过从表现形式上来讲,两者却有很大区别。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被迫割地赔款,当时进京赶考的1300多名举人发起了“公车上书”运动,要求拒绝承认《马关条约》,要求进行变法图强,但因顽固派阻挠遭遇失败。
之后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读书人提出效仿日本进行维新变法、以图强求变,得到傀儡皇帝光绪支持,从而展开的一场改革运动,称之为维新变法。
而慈禧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东南督抚互保、日俄战争中国沦为主战场之后,以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提出、清***迫于舆论压力黑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场的所谓“君主立宪”的政治运动,倡导者声称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维新变法的发起者和主力军是康有为、谭嗣同这样的读书人,而晚年新政的发起者是袁世凯这样的地方实权督抚,主力军则是慈禧以及以她为首的满清皇族。
当变法遭遇挫折,光绪等变法发起人和主力军抱头痛哭,然后寄希望于袁世凯等人,结果被出卖,光绪被囚禁***瀛台,戊戌六君子被杀,大批支持变法的官员或被杀或罢黜。
而慈禧新政由于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为了加强皇权,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轰然倒下。
如果没有慈禧阻挠,戊戌变法能成功吗?
开篇明义,能成功!
如果慈禧提前十年真正退休而不是退而不休,或者干脆提前十年挂了,那么1898年的戊戌变法还是可以成功的。理由有如下四个:
但谁天生就是雄才大略?没有慈禧和清廷宗族守旧派的阻挠,袁世凯这种汉族实权势力的摇摆派势必将靠拢光绪帝;改革中将会得利的工商阶层是最坚定的支持派;工商阶层的壮大将会解决部分失去土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得益的贫民百姓也是支持的;士人阶层中,除了八股腐儒,也早就恨透了绵延数十年的落后挨打,希冀于改变社会现状,无疑也是持有欢迎变法的态度。
最抵触变法的,是清朝宗室和八旗子民。光绪帝借助袁世凯等人的汉族实权势力,可以平衡他们的反噬力量,能为光绪争取到足够多的宝贵的试错空间,但光绪帝不能在裁撤***部门和保守官员的步子上迈得太大,保持好相对稳定的***架构,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
且不说二百多年前的光荣革命催生了近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单说近一些的君主立宪改革,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和1871年德国统一后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距离戊戌变法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他们取得的成功经验都可以借鉴,他们那边新鲜出炉的失败教训也同样可以吸取,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珍贵的现实参照物。
说到经验,肯定有人会置喙李提摩太和康有为的“中美英日合邦”一说太过挑战当时的世界秩序,这种想法自然有些超前,但***如你了解现在的“五眼联盟”的互动互通,仔细想想,李、康提议的超越时代的“四眼联盟”的前景,未必是个坏方向。
除了对中国有领土野心的沙俄,其他欧美列强的态度无疑也是保证变法成功的基础。事实上,英国和美国对中国缺乏领土野心,他们从一开始最关心的正是通商利益,一个以“工商立国”的中国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甲午战争后的日本对清朝的态度也在发生有益的变化,一方面,他们需要时间去消化经营既得的朝鲜和台湾,另一方面,日英同盟的结成和对沙俄的仇视使得他们对华领土的野心没有那么鲜明,哪怕做不成“四眼联盟”,他们也的确很想拉拢清廷,一致对付北边的凶邻。
所以,才有的八国联军中日军的“友善表现”,才有日俄战争中日军的前赴后继,才有的伊藤博文前来“支持”戊戌变法,才有日本国内的“东亚同文会”与中国汉族实权派的良性互动。
历史当然容不得***设,但如果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中日之间多一些互信,少一些误判,形成某一种同盟关系,共同对付沙俄(日俄战争事实就是这样做的),把沙俄势力挤压回欧洲的皆大欢喜的前景,未必很遥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慈禧大清最后一次革新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慈禧大清最后一次革新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