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清历史上受赏四团龙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清历史上受赏四团龙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设6大爵位,为何“超一品”可以穿龙袍?权力究竟有多大?
首先,清朝超一品的爵位有很多。
宗室爵位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都是超一品。(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还各分***。蒙古爵位与宗室爵位的规制一样)
并不是只有六种爵位才是超一品。
第二,只有皇帝,以及皇后、太上皇、皇太后、后宫高级妃嫔和皇太子穿的“吉服”才能被称为龙袍,普通皇子和王公大臣所穿的吉服只能被称为“蟒袍”。
这里要强调一点:“龙袍”和“蟒袍”的区别在于衣服穿在什么人身上,而不是有几条龙蟒或者龙蟒的手上有几只爪子。
比如,通常大家认为,皇帝的龙袍是九条五爪龙,王爷只能是四爪。但从平南王尚可喜的画像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九条五爪“龙”。
还比如在第三代裕亲王广禄的画像中,也是典型的九条五爪“龙”。
清朝建国后,便沿用了明朝时期的“九品十八级制度”,就是从上至下一共九品,但是每一品又分为正品跟从品,一次算来共十八级,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授予满清贵族以及异姓功臣的封爵的官位,那就是“超一品”的存在。
“超一品”真的可以穿龙袍么?那么他们的权利究竟多大:
其实“超一品”也分很多种,对于分封的人不同,他们的权利和待遇以及分封的名称也就不同。
通常清朝的封爵封侯,是按照公、候、子、伯、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来分封的,而由于当时的满清贵族与蒙古的联盟性质,所以贵族的分封与功臣的分封大不相同。
这里要说的是,“超一品”官员穿的官袍可能看起来带龙,但那不是龙袍,在封建帝王时代,能穿龙袍的只有皇帝一人,而除此之外,看到的其他一切带龙的,都称为“团龙补服”,其中亲王与郡王传的是四爪“团龙补服”,而贝子和贝勒以及外姓功臣,或者皇帝的宠臣,穿的是四爪蟒袍,那不是龙,只是长了四个爪子的蟒。
而对于这些身穿“蟒袍”或者是四爪团龙补服的侯爵来说,他们的权利几乎是除了皇帝外,最大的人了,但是其中铁帽子王权利更大,甚至皇权都要受到八大铁帽子王的钳制,也是在大清雍正年间,雍正帝眼看着铁帽子王拥有着威胁皇权的实力,设立了军机处,这才使权力更加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
清朝的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宗室爵位共12个等级,分别是我们熟悉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将军之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宗室爵位只有等级,没有品级。功臣爵位则是有品级的,共9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都尉、骑尉之类的,根据《清史稿·职官志志九十二》记载,公、侯、伯、超品;子、正一品;男、正二品,所以在清朝的爵位中,公、侯、伯三个爵位是传说中的超品。
和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的爱女固伦和孝公主,授固伦额驸,赏贝子待遇,图为和孝公主画像。
此外,《清史稿·职官志》还记载“和硕额驸,秩视超品公”,意思是和硕公主的丈夫,享受超品公爵的待遇。清朝皇帝的女儿,皇后所生的嫡女封为固伦公主,嫁的丈夫都是非富即贵的,爵位都不在话下,其它妃子所生的女儿封为和硕公主,所嫁的丈夫如果爵位不够,可直接升为超品。所以在清朝,传说中的超品指的是公、侯、伯三种爵位,超越了正一品的存在,有人说亲王、郡王、贝勒这些也是超品,当然了,如果讲待遇和排场,这些王爷们肯定排在公侯伯爵之上,但清朝并没明文规定宗室爵位是有品级的,更没划出哪些是超品,所以宗室爵位无法与功臣爵位的品级作比较。
曾府三杰:曾国荃(一等伯爵)、曾国藩(一等侯爵)、曾纪泽(一等侯爵)。
但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根据宗室爵位与功臣爵位所享受的仪仗护卫来对比,因为古时候看一个人的身份,除了看住宅,看穿着等,最直观的看他的出行仪仗队,这是封建等级的重要标志,什么爵位可以享受护卫、典卫、是蓝甲还是白甲,多少人等等,超品存在的最低级的伯爵能享受的仪仗能大致对等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于是就出现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这8个宗室爵位也是超品的说法。
图为平南王尚可喜,他穿的就是五爪蟒袍,只要颜色不是***就行。
然后说龙袍的问题,在古代任何朝代,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太子穿的都不是龙袍,咱们看到的皇子、王爷、各种爵位的大佬穿的带龙带爪的,不是龙袍,这些都是蟒袍,另外只要是有身份的人,都可以穿蟒袍,有封诰的女性也能穿,甚至唱戏的也能穿蟒袍。龙袍与蟒袍也很好区别,***的袍子就是龙袍,除***外的都是蟒袍,别管五爪还是四爪,王爷穿五爪也行,只要袍子颜色不是***即可,而蟒袍的穿着,则是根据身份不同,袍子颜色不同,款式不同,蟒数不同。
张廷玉,没爵位,再高的官袖子上也没有蟒纹。
最后说下权力问题,权力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只是荣誉,享受的待遇,而权力是所在的职位赋予的,多大的官才有多大的权力,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闲散亲王,顶多受人尊重,待遇优厚,但手上没任何权力,想指挥个人或要点什么东西,就看对方给不给面子了,而没有任何爵位的官员依然可以位极人臣,比如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官当到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辅政大臣,总理事务王大臣,除皇帝外,朝廷就他一个人说的算,每逢乾隆外出了,留京总理事务的都是张廷玉,官当到这份上够绝了,但张廷玉到死一个最低等的爵位都没捞到。
清朝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前朝的"九品十八级"制度,最高为正一品,最低为从九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称之为未入流。
爵位按照分封的人不同,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只分给爱新觉罗家族,由宗人府管理,分为12级,按照级别高低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醇亲王穿的四条团龙的补服)
<异姓功臣爵位>
主要分为:公、候、子、伯、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蒙古爵位和宗室的差不多,但是,蒙古属于和满清结盟性质的,他自成一个体系。你也可以认为两者仅是名称差不多罢了。
题主说的六大爵位,应该指是贝子及以上的6等超品爵位。有朋友可能糊涂了,按照我上面说的,贝子及以上不是4个爵位吗?其实,亲王下面还有一个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郡王下面还有一个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龙袍,肯定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亲王和郡王穿的四条龙的“补服”不是真的龙袍,而是叫“团龙补服”!贝子和贝勒穿的是蟒袍。所以,只有亲王和郡王可以穿“团龙补服”。同样属于6大爵位的“贝子”和“贝勒”是穿不了团龙补服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清历史上受赏四团龙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清历史上受赏四团龙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