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朝历史,北京明朝历史遗迹

kodinid 6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京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北京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代之前的北京是什么样子?
  2.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明代之前的北京是什么样子?

明代之前的北京,也就是元大都时期,是一个凸字形的城市。它以元朝的皇宫为中心,街道对称,布局匀称,是一个方形城市。在明清时期,北京城被进一步改造,城墙被加高加固,城门也相应地被改建或增设。

在元大都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相对完善,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中心是元朝皇宫,其周围是商业区、手工业区和住宅区。城市的交通以马车和步行为主,因此街道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此外,元大都还有完善的给水排水系统,使得城市能够保持清洁卫生。

北京明朝历史,北京明朝历史遗迹-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的来说,明代之前的北京是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元朝特色。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北京是五个王朝都城,按理说,应该有五个朝代的陵墓群。可是,由于辽、清两代的帝王陵墓没有设在北京,而元代由于不崇尚厚葬儿没有陵墓留下来,金代的帝王陵墓早已经被明王朝摧毁。唯有明代的帝王陵墓群明十三陵,依然完好地被保存下来,成为京城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但是人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明朝明明诞生过十六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叫作“十三陵”呢,应该叫作“十六陵”呀?

首先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算起。朱元璋开创了大明朝,将都城建在了南京。他死后被葬于南京钟山之阳,他的陵墓被称为“明孝陵”。明朝第二个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史书记载,朱允炆因被叔叔朱棣抢了皇位,导致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也有人说他被朱棣害死了,无论是死是活,但终归是个下落不明,死后也不知被葬在了哪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大悬案。所以,明朝皇陵并没有他的坟墓。

北京明朝历史,北京明朝历史遗迹-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了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外,另一个没有陵墓的是明朝第七个皇帝朱祁钰。朱祁钰能够登上皇位做皇帝纯属偶然,据说因当时朱祁钰的兄长明英宗被瓦刺所俘,生死不明,导致官中一时无主,在太后大臣的撺掇下,才让朱祁钰即了位。待明英宗大难不死回来后,在心腹大臣的帮助下,重新又把皇位从朱祁钰手中夺了回来,并将朱祁钰害死。明英宗拒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所以将他先前在天寿山区域修建的陵墓给捣毁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一带。所以这个陵墓群也没有朱祁钰的陵墓。

除了这三位皇帝外,明朝的其他13位皇帝都被葬在了明陵墓群中,所以被称为“十三陵”。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里面安葬了从明成祖朱棣到亡国之君朱由检期间的十三位皇帝,所以才叫做十三陵。

北京明朝历史,北京明朝历史遗迹-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那么另外三位皇帝的陵墓为什么不在十三陵里面?这三位皇帝的陵墓又在哪里呢?

第一个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自秦汉时期开始,即产生有成型的丧葬制度,皇帝不管年龄大小,登基一年后,就要开始修建陵墓,朱元璋将墓地选在了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死后和马皇后合葬,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而且奉行孝治天下,所以朱元璋的陵墓被称作明孝陵。

由于当时的首都是南京而不是北京,因此朱元璋的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他不仅没有被安葬在十三陵中,而且连陵墓都没有。

朱元璋在位期间,十分欣赏嫡长子朱标,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并将他立为太子,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悲痛欲绝的朱元璋担心儿子们为争皇位互相残杀,于是将皇位直接传给皇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于是分封诸侯,将儿子封为藩王,驻守各大军事战略要地,朱允炆即位后,害怕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威胁到自己统治,于是***取削藩政策,同时监视各藩王。

1399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开始起兵反抗,攻打建文帝,最终取得胜利,史称“靖难之役”。战乱之中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自焚而死,有人说他逃到宫外出家为僧,所以明十三陵中也没有建文帝的陵墓。

朱棣登基后,为巩固皇权,做了一件涉及到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大事,那便是迁都北京,北京是朱棣的藩地,对他来说,在自己的地盘上当皇帝才能安心。于是从朱棣开始,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

当然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景帝朱祁钰,他的哥哥是明英宗朱祁镇。1449年,土木之变爆发,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兵败被敌军俘虏,此时太子年幼,不能决断大事,于谦等大臣劝服太后,让朱祁钰继位。



(位于南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

一: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埋在南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视南京为自己的龙兴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此后又逐一消灭割据川渝的大夏国、云南的元梁王等地方政权,最终完成天下一统。朱元璋以应天为都,也把应天作为自己的长埋之地。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隔年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孝陵(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殂于应天府,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才彻底完工,前后耗时长达三十多年。



(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不明,无陵寝)

二:建文帝下落不明,无墓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位后,面对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皇叔,接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近臣的削藩建议。但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畏手畏脚,避重就轻,激起就藩北平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8月在北平起兵,打着“倾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共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京师破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踪,成为一大历史悬案,因为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人和尸体,所以他并没有墓葬,连自己的陵寝都没建。



(明代宗被降格为王,只以王礼安葬)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十三位皇帝的陵寝,为世界文化遗产,坐落在北京北郊昌平区东北部的天寿山下。自成祖文皇帝永乐的长陵至思宗烈皇帝崇祯的思陵止,共十三陵,从下面列出的诸皇帝图表里,可以很清楚直观的看出都有哪些皇帝的陵寝不在十三陵区内。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气象万千,整个陵区是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盆地,周围群山环抱,山上草木丰茂,龙脉旺盛;中部为平原,山间众溪流出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蜿蜒流淌,地脉富有生气,确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十三座陵寝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面,基本上面南而建,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为靠山,各由一组建筑群组成。背靠主峰耸峙、山势延绵的天寿山;左拥蟒山,右揽金陵、莲花、虎峪三山;中部平原平坦宽广,前景开阔;南面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既符合前有罩、后有靠、左右有抱、罩里有泡(水)的风水格局;又符合中国古代南朱雀,北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

整个陵区绿树如荫、群山起伏,构成一幅壮丽雄伟的画卷。陵区前矗立着典雅严谨、肃穆高大的石牌坊;进入牌坊设有下马碑,前来谒陵者须在此下马,以示尊恭;前面不远便是正门,称大红门,大红门两侧建有风水墙;门后则为一条长达7公里的总神道,神道的两侧肃立石像生: 有石兽12对24座(有狮子,狮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只,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对,分勋臣、文臣、武臣三种,均为立像,都是用整块白色大理石雕成,神态逼真,雄壮生动,庄严肃穆,拱卫皇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京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京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明朝 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