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成语,明朝历史成语故事

kodinid 5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成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成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特点四字概括?
  2. 于谦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3. 唐伯虎画雀的成语?
  4.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明朝特点四字概括

明朝特点四个字的概括,主要是大明王朝宣扬国威,朝贡贸易,商品经济等。

明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一个朝代,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废除了皇帝制度,加强了专制集权统治。明朝进行朝供贸易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推动了中外文化的经济文化往来。

明朝历史成语,明朝历史成语故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谦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于谦的成语典故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2.明朝有一位著名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受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3.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明朝历史成语,明朝历史成语故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 (或曰“两袖清风“ )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两袖清风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名叫于谦。他爱民如子,对那些借着权势欺压百姓的贪官非常痛恨。当时,宫里的总管太监王振依仗着皇帝的宠爱,搜刮民脂民膏,干预朝政,卖官鬻[yù]爵,许多地方官员为了求仕途升迁,纷纷怀揣着金银财宝,跑到京城去给他送礼,一时间朝廷风气十分***,官员之间“礼尚往来”愈演愈烈。

明朝历史成语,明朝历史成语故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谦当巡抚的时候,每年都要进京汇报工作,他从不携带任何礼物,也不搞官场上“迎来送往,联络感情”那一套。他的朋友好心劝他:“就算你不愿意送值钱的东西去讨好权贵,也总要准备一些土特产,带来送送人吧?这也是最起码的人情世故。”

于谦笑道:“我带来啦。”

朋友忙问道:“你带了什么?”

唐伯虎画雀的成语?

“唐伯虎画雀”不是成语而是歇后语,歇后语是:少画了一只脚。

 

该歇后语出自一个谜语故-事:明朝画家唐伯虎喜欢画麻雀,有一次他画了一幅《麻雀图》,画上有四只麻雀,其中一只麻雀的脚爪画得很短小。有个人看到这幅画后,认为唐伯虎画错了,麻雀的脚爪应该是一样长的。唐伯虎则表示,那只脚爪短小的麻雀是在跳着走路。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部分就下结论。后来,人们用“唐伯虎画雀——少画了一只脚”来形容做事不完整、不周全,有遗漏或缺失。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能以简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但是很多人对于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不了解它的来历和典故,因此误传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在分享几个被人们误传已久的成语: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说的是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所以说“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并不是真的指没有后代。

而汉代的赵岐断章取义,随意注释,于是就变成了“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然后现在这句话,也变成古往今来催生、催婚的利器了。

2.文不加点

出处:“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萧统《祢衡〈鹦鹉赋〉·序》

汉末文学家祢衡,擅长文章词赋。一次宴会上,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主人之请,即兴作《鹦鹉赋》一篇,提笔一气呵成,文不加点。

“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成语的本意是指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现在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写文章“不加标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成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成语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于谦 明朝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