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翻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翻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顺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
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留学隋唐的学生回到日本,向***奏称:“***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意思是:***这个国家,法律完备,是个珍贵的国家,应该常常去。也就是要以“***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制国家”。唐朝那些事儿,血腥的盛唐,唐史并不如烟哪个好一点?
唐朝那些事儿 好看 唐史并不如烟 太枯燥了,看了会打瞌睡的
这是唐朝那些事儿的简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七分虚三分实的《隋唐演义》。按好汉排名大概是《隋唐演义》的一大特色:李元霸打败宇文成都,宇文成都打败裴元庆,裴元庆又去找后面的人出气。杀的是昏天黑地,日月无光,虽然结局绝对不会存在悬念,却也满足了读者对于英雄的渴望心情。与演义不同,本文写的是隋唐正史。本文的目的也不在于要表达:隋唐历史到底是什么。如果仅满足于这个层次,就跟文言文翻译没有两样,过于缺乏挑战性。本文将着重讲述隋唐历史“为什么”是这样。以史为鉴,鉴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唐朝国人语言发音是普通话吗?
我不是研究语言学的。
我个人粗浅地认为,唐朝人讲话或对汉字的读音绝对不是普通话(Manderin)。我们可以从粤方言(粤语)、日语中一些汉字的读音(唐音)和其他一些南方汉人的方言的比较中推测,唐朝人讲的话、汉字读音、语序等与普通话的差距巨大。如用粤语和日语读:内容(日语读なぃよう)、天气(日语读てんき)、时間(日语读じかん)、长安(ちょうあん)等,与普通话差别是不是很大?另外,用粤语来朗读唐诗比用普通话读更押韵。
总之,研究《比较语言学》的人士就更能讲得清楚了。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弘农华阴人(陕西渭南华阴市人),而且隋建都长安,他当时说陕西话,后来他儿子虽然迁都洛阳十几年,但毕竟从小一直说陕西话,儿子肯定跟老子说一样的话,后来隋亡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虽然祖籍甘肃天水,但出生于长安,不管是天水还是长安,两地都说的陕西话,因为天水距离长安很近,而且唐代基本建都一直是长安,而且唐朝沿袭隋朝,肯定也就以陕西话作为官方语言,虽然中间短暂经历武周迁都洛阳,但武则天与皇室成员以及官方往来已经习惯使用陕西话了,估计改成河南话可能不大,后来李唐重新掌权后肯定沿用祖宗旧治,尤其文武百官会认为武周女人当皇帝乱了朝纲礼法,所以会重新沿用旧治迁回长安,所以唐代肯定是说陕西话,河南人说用河南话实在是胡扯,他们什么都抢,战国时期河南就叫韩国,实在是太像了。
有句俗语叫“十里不同音”,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地域性特征,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方言。如果大家都说各自的方言的话,很可能在沟通的时候出现问题,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这种情况在交通闭塞的地方还好点,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人,说的都是一样的话,都能听明白。
但若是走出了自己的家门,在外地,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就必须说别人能听懂的话,才能进行沟通,我们现在就把这种话叫做普通话。
实际上古代的这种情形可能更厉害,交通不便,语言的差异化更明显,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沟通和交流的呢,是不是也有普通话?古代的普通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字,比如在周朝的名字最好听,是雅言,后来还有正音、官话等等。总结来说就是***要求的一种普及和传播范围广的语音,至少官场上是必须用这种语言的。
唐朝的这种官方语言叫做正音,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很多东西都是承袭隋朝的,包括语言也是,唐朝的正音正是继承的隋朝的官话。
隋朝的官话是形成了系统的语言的,《切韵》一书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例子,《切韵》可以说是我们最早的韵书,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它的创作时间也是非常长的,从581年一直到601年才创作完成。因为隋朝之前,是有一个大的***期的,一度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语言变的复杂,官话也更加复杂。南朝以建康为中心形成了金陵雅音,即洛阳雅音南迁后的一种融合雅音。
这本书创作出来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陆法言实际上只是个罪臣之子,连官都没的做。好在他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音韵,终成大作,唐朝建立后将将这本书定为官书,而唐朝的正音也正是在《切韵》的基础上继续以洛阳雅音为标准的语言。
只要学会了正音,唐朝人就可以自由的沟通交流。实际上洛阳雅音正是洛阳太学里教学用的标准语言,因此学生一入学就得学习这种语言。为官的话基本不可能出现不会正音的人,毕竟唐朝的官员主要就是两种:门荫入仕和科举入仕,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不会正音。
作为老百姓的话,可能要求不会那么严格,稍微会一点交流就不成问题。但是官员则不行,想要成为京官的话,要求就更加严格。
武则天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个笑话,是关于酷吏侯思止的。武则天临朝听政后,有一段时间大开告密之风,并网罗了不少酷吏。他们大多出身不高,但是聪明并且狠毒,替武则天办了不少事,其中有个叫侯思止的酷吏原本就是个卖烧饼的,一朝成为武则天的酷吏。在担任侍御史的时候曾将魏元忠诬告下狱,他在审问魏元忠的时候词穷,以至于说了方言,成为一时的笑谈,另一位侍御史霍献可就当面嘲笑过侯思止,被侯思止告到了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很生气啊,就对霍献可说:“我已经用了侯思止,你为什么还要笑话他?”霍献可就实话实说,武则天一听也大笑不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翻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翻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