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真正的大清最后一个人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真正的大清最后一个人是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我国最后一个实至名归的宰相是明初的胡惟庸。
胡惟庸死于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的罪名是“谋逆”。明朝史籍中对于胡惟庸之死的记载多有矛盾,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胡惟庸其人独断专行,许多军国大事不经朱元璋而擅自处理,这当是实情,而这显然是喜欢大权独揽的朱元璋所无法容忍的。
《明史》中写到:
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所以,许多史学家对胡惟庸是否真的要谋反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
废相前两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便开始令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正式废除宰相制度,从此六部直属皇帝,大明天子开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其实,我国的皇权与相权之争,从丞相设立之初便开始了。汉武帝设立中朝;东汉相权转移至尚书台(“录尚书事”);隋唐设立三省分割相权;宋朝以枢密使分宰相军权,以三司使分宰相财权等,都是对相权的限制和分割。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敕谕文武群臣: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凌迟,全家处死。”
从此,大明不再有人敢言设立宰相之职,清承明制,一样没有宰相,明清是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巅峰。
宰相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宰相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地位非常高,可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要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下要给文武百官做榜样,最早的丞相出现在秦朝,秦武王二年第一次设立了丞相,当时的丞相就已经权力很大了,主要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
我们也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是君主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相权和皇权的冲突,一直是古代一个久争不息的话题,很少有皇帝能够忍受宰相权力过大,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宰相的权力一直被缩减,一直被削弱,最后一位宰相出现在明朝,很多朋友会认为最后一任宰相出现在清朝,毕竟有一部电影叫做宰相刘罗锅,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在清朝的时候,宰相制度早已被废除,清朝有那个大学是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等与宰相十分类似的官职,但是与宰相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宰相是明朝的胡惟庸。
胡惟庸想必大家应该也非常熟悉,他是定远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人,与朱元璋是同乡,后来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胡惟庸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了朱元璋的宰相,担任中书省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显然胡惟庸也跟王朝的宰相一样,有着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他在成为宰相以后,一直致力于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甚至到了后期处理生杀废黜但是上面都不跟朱元璋汇报,更别说与朱元璋商量了,完全就是一个小皇帝的态度,朱元璋被他一步步的架空了。
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占城国使者前来进贡,胡惟庸等人直接就接见了,没有禀告朱元璋,代行皇权,后来还是一个小太监看到了,回到后宫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怒发冲冠当时就下令责备了胡惟庸,等人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胡惟庸失了人心,不断的被人告发胡惟庸自知自己宰相位置不保,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想要夺取朱元璋的天下,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说自己家里出现了大明祥瑞,让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高兴的答应了,刚走到西华门,一个小太监突然冲了出来,紧紧的拽住朱元璋马车的缰绳,既不说话又一脸慌张,朱元璋当时就觉得情况不对,于是立马登上了宫墙查看,竟然发现宰相家里竟然藏着许许多多的士兵,刀枪林立,夹在墙道中蓄势待发,朱元璋一眼就识破了胡惟庸的野心,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处死最后一位丞相就此消失,后来胡惟庸全家都被朱元璋带上了谋反的帽子,满门抄斩,牵连的死亡人数超过万人之多。
由于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有不少人认为当时朱元璋有可能只是找了个噱头,想要废除宰相这一职位所以才想出这个计谋,杀了胡惟庸,顺便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宰相制度轰轰烈烈的开创,十分悲壮的落幕,其实都是因为宰相的权力过大,对皇权同志构成了威胁也就是说在洪武十三年宰相制度被正式废除,而废除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
废除了了宰相以后,朱元璋自己亲自面对六部管理天下大事,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皇帝都能承受住这份压力,后来朱元璋的子孙实在是一个人扛不住了,就将大学士提拔上来,做宰相的工作,又将身边可信任的太监组成了司礼监担任审批部门,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相权,明朝开国以后的三个丞相都被不同的理由所诛杀,所以明朝在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宰相。有不少人认为那个大学士就是宰相,但是那个大学是是否能拥有宰相的权力,主要还是看皇帝给不给他这个机会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是明朝的胡惟庸。胡惟庸,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朱元璋,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在在李善长的举荐下,胡惟庸力压群雄,担任中书省左丞相,位居与百官之首。胡惟庸当了丞相之后,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把握朝政,害死了刘伯温。在处理涉及生杀废黜的事情上面,不但没有向朱元璋进行汇报,竟然直接自己拿了注意。自己就像是一个皇帝似的,朱元璋眼看就要被架空了。
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明太祖朱无璋洪武十三(1380)罢中书省,不设宰相,皇帝亲揽政务,总领六部。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宰相职权呢?这是因为,元朝后期的皇帝多不理朝政,将权力委托于宰相,造成权臣辈出,遗患无穷。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方面总结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皇权,他在把宰相胡惟庸杀死之后,朱元璋干脆罢丞相、革中书省,将宰相职位连同这个机构都一并废除了,以前的宰相事务,由六部分理,所有大事,都得由皇帝亲自裁决,他自己则几乎成了一个帝、相一肩挑的集权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大权旁落,他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废除宰相,原因是为了一己之独裁。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设宰相来辅佐君主总理国家政务制度,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一职的形成与确立是由商周时期家臣宰职演变而来,春秋以后,诸侯国君斗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君便会使用家臣或有才能的士大夫管理国家政务,如齐恒公任用出身低贱的管仲为相总理国政,到战国时,随着君主专制的形成,各大国普遍建立宰相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宰相的名称有各种称谓,制度基本上不变,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六部由皇帝直接统辖,传统的宰相制从此废除,而胡惟庸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他的老乡李善长成了第一任丞相,李善长被朱元璋比作萧何,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封公者六人,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邓愈和李善长,李善长位居首位,年禄四千石,而同样是开国元勋的文官刘伯温,年禄只有240石。
明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也是开国功臣之一,在龙凤元年(1355年)投奔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凭李善长推荐当了右丞相,到洪武十年拜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在朱元璋手上出名的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不仅牵连甚广,朱元璋借此案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还借机废除了中书省,罢左右丞相。
胡惟庸从洪武六年开始任丞相,刚开始也自觉奋进,博得朱元璋的信任和欢心,在朱元璋的心里是个得力的助手,然而在朱元璋看不见的地方,胡惟庸嚣张跋扈,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的打击异己,使淮西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刘伯温曾经跟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胡惟庸知道后对刘伯温很是嫉恨,在刘伯温患病的时候,买通御医将刘伯温毒死。
朱元璋一生最不喜欢的三类人就是邀功请赏、***、谋反忤逆,胡惟庸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这还不是关键,最主要是胡惟庸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以朱元璋的性格,不能忍受功高盖主的武将,自然也不能容忍有人和他权利相当。
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又是个精力旺盛的人,对于皇权旁落、宰相专权的局面不希望看到,也不想再看到,如果只是以贪赃枉法来定胡惟庸的罪,最多只是除掉一个胡惟庸,但是丞相谋反忤逆,就可以以此造势,废除丞相这个制度。
正好胡惟庸最爱的儿子坐马车的时候坠马而亡,作为父亲,儿子的突然离去让胡惟庸受到了不小的精神打击,一怒之下他就斩杀了驾车的人,这件事情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下令***偿命,无论胡惟庸怎么求情就是不肯宽恕,狗急跳墙,胡惟庸就开始联合大臣、联系武将,图谋起事,堂堂一个宰相杀了一个马夫,对于那种年代并不算是一件多大的事,可是朱元璋偏偏不依不饶,就是希望把胡惟庸逼上造反或是有造反的念头。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以胡惟庸与汪广洋对越南来贡匿而不奏加以斥责,胡汪两人将责任推到礼部,礼部不相让,又推回到中书省,朱元璋大为恼火,将一干人等全部关押,让他们招出主谋。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上奏刘伯温被毒死的事,朱元璋问及此事,汪广洋回说不知,朱元璋斥责其朋党欺君,将其贬谪海南,随后又下令将汪广洋赐死。
汪广洋被处死后,朱元璋又以汪广洋违法纳没入官的妇女一事敕令调查,下令查究胡惟庸以及六部堂属的罪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真正的大清最后一个人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真正的大清最后一个人是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