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朝历史,晚明朝代

kodinid 4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晚明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晚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朱桓结局?
  2. 为什么说明朝亡于清流?

明朝朱桓结局

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对整肃吏治不遗余力。定远知县朱桓凭借“皇侄”的特殊身份,横征暴敛,强抢民女,可谓无恶不作。经由监察御史郑士元检举查证,朱元璋割弃亲情将“皇侄”处死。

朱元璋由中都回到定远县,提审朱桓等人。朱六九在府中接到报告,马上命人备马,为了保住朱桓的性命,准备大闹公堂。朱元璋于县衙提审朱桓、吴金德等人。

晚明朝历史,晚明朝代-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六九闻讯赶到县衙,被挡在门房不得入内。如此严厉的刑罚吓得朱桓浑身发抖,求朱元璋再饶他一次,情愿不再做官,回老家为朱元璋守护祖陵。

朱元璋念及朱六九的亲情和恩情,不想处死朱桓,却碍于刑律不能主动说出饶过朱桓的话,是以在堂上责令将朱桓重打一百棍。朱桓不堪重刑,昏死过去。

刑部侍郎唐铎上前求情。朱元璋虽不再行刑,却令人将朱桓绑到大堂的柱子上,要以箭射杀。射箭的武士知道朱元璋不愿处死朱桓,屡射不中。朱元璋离案,接过弓箭准备亲自射杀朱桓。唐铎等大臣急忙求请。朱元璋见此情景,遂传令将朱桓废为庶民,永不录用。

晚明朝历史,晚明朝代-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士元从惩贪大局着想,不赞同对朱桓从轻处罚,冒死进谏“若皇亲国戚便法外施恩,则将失信于民,久而久之,法将不法”,结果激怒朱元璋,被判处斩首。

朱元璋还把朱桓收为义子,准许他喊自己父皇,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只可惜,他越来越高调,仗着显赫的身份,在封地为所欲为,贪赃枉法、欺男霸女之事数不胜数。

当地官府不敢拿朱桓怎么样,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也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认为没人敢动自己。朱桓的行为传到了京城,朱元璋差点气吐血,果断派锦衣卫将他抓来,并决定亲自审讯。

晚明朝历史,晚明朝代-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时的朱桓彻底怂了,求朱元璋放过他一次,保证日后一定好好做人,甚至愿意回家种地。朱元璋怒斥道:“如果朕这次饶恕你,如何向文武百官和天下苍生交代,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随后,朱元璋命士兵把他拉出去射死,让胡惟庸监刑,并且给胡惟庸使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眼色。

胡惟庸跟随朱元璋多年,看出了皇帝的用意,告诉那些士兵不要射朱桓的要害。朱桓虽然身中数箭,却保住了性命,朱元璋故作生气,要亲自动手射死朱桓,胡惟庸说了“朱桓不死,此乃天意”8个字,朱元璋感叹道:“既然如此,那就免了他的死罪,贬为庶民。”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只是朱元璋刻意安排胡惟庸留朱桓一条命,否则他必死无疑。

历史上的朱桓案发生在明洪武七年,朱桓原本是朱元璋堂兄朱六九之子,初为庐州知府,因作奸犯科险些被朱元璋处斩,因朱六九求情才被贬至定远县任知县。在定远任知县的朱桓凭借“皇侄”的特殊身份,横征暴敛,强抢民女,无恶不作。经由监察御史郑士元检举查证,朱元璋割弃亲情将“皇侄”处死。

为什么说明朝亡于清流

关于明王朝倒掉的内因,从极度皇权宦官乱政,史书已经阐述得够多。但是,对比其他王朝,明朝其实还有一害,不为人所侧重,而这一害,却是明朝特色中的***之害。

那就是“清流之害”。

“清流”在明朝中前期是个褒义词。对于清流,顾炎武《日知录》里有“清议”一条,给出正面形象的描述——正义凛然、爱憎分明、是非分明,决不骑墙。他们立身方正,绝非摆下酒席打圆场的和事佬;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绝不和稀泥。

在明朝历史上,以“清流”光照千古的,前者是“两袖清风”的于谦,后者是“君子为政”的东林党人。

于谦的主要事迹是在明朝与蒙古瓦剌部交战、明英宗土木堡被俘的危机时刻,断然拒绝丧权辱国的要求,另立新君打败了瓦剌,由此获得与岳飞齐名的“西湖三杰”美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晚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晚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明朝 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