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贸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贸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贸易范围?
明朝时期,中国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分为内陆贸易和海外贸易两个方面。
内陆贸易主要的贸易路线是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连接南北的运河和驿道。主要的贸易产品是粮食、茶叶、丝绸、陶瓷、铁器、盐等。
海外贸易则主要经由福建、广东和浙江的沿海港口进行。主要的贸易对象是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等地的国家和地区。主要的贸易产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药材、金银、木材、象牙等。
此外,明代还与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欧洲来华贸易商进行了贸易往来。特别是在明朝末期,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航海和殖民扩张,对中国和中国的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后期的外贸,需要从白银的货币化过程谈起。明初禁用金银交易,但在市场与国家的博弈过程中出现了白银自下而上地从市场崛起的货币化现象,并大致在明中叶得到官方认可。由于自产白银数量有限,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拓展,客观上逼迫中国商人通过贸易从海外获取白银,再投入国内市场。首先,16世纪40年代,日本银矿出产的急剧增长,正是在中国巨大需求的***下促发的。葡萄牙人在同一时间段加入丝银贸易的行列。其次,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人占据了菲律宾马尼拉,立刻了解到中国商人在贸易中只要白银,于是开辟了中国港口—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利马(秘鲁)航路,即“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跨越三大洲的所谓“大三角贸易”,主要进行白银和中国商品的贸易。
大规模的白银输入,是明后期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明朝有识之士已看到开海是大势所趋,只能因势利导。因此,明朝的举措有两点:一是隆庆元年(1567)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准贩东、西二洋”,明代国际贸易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贸易模式从官方朝贡贸易为主向民间私人海上贸易为主转变,促进民间海商集团的崛起与海外贸易的繁盛发展。开海完成了关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也使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管理向近代海关及其关税过渡。二是在广东澳门的开埠,标志着明朝引进外商经营海上贸易的合法化,促成了广州外港的兴起。葡萄牙人在澳门经营中转贸易,在中国商民的积极参与下以澳门为中心,开辟了多条海上国际贸易航线,推动海上丝、瓷—白银之路极***展,建立起了全球国际贸易网络,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的历史见证。
中国古代民族间贸易?
我国古代的民族贸易,主要是与西北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早在秦汉时期,在边境上与邻国的货物交易就已经存在,当时称之为“互市”。丝绸之路一直到达东罗马帝国。到了唐代,除了西北陆路贸易继续发展外,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开始繁荣起来,后来其地位逐渐超过了陆路贸易。
(一)两汉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域间的贸易(官市,汉朝***严控,指定地点、禁止***出境)。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包括全部南海地区和整个印度洋地区。魏晋南北朝也在维持贸易往来。
(二)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与周边各民族的互市贸易比前代更加频繁。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陆路和海上(东北至朝鲜、日本,东南至南海各国)进行。
(三)宋元时期
宋代与周边各***及海外的贸易极为兴盛。宋与辽、夏、金、蒙古的贸易分合法与非法两种形式。合法贸易称为“互市”(具有固定性,交易额高),非法的是“走私”。
宋代通过海上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比唐代有明显扩大(达到非洲东海岸)。
元朝重开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也发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贸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贸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