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探秘历史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探秘历史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东在明朝初期移民安徽是怎么回事?
据说安徽人说皖北因为多次遭遇兵祸和黄淮决口,邻近的山东人向安徽移民很多,导致皖北方言听起来和鲁西南方言相当相似,比如说“我nang死你!”这里nang指的是用尖锐的东西刺穿。
中国北方,如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地方,历来就是北兵南下的杀戮之地,所以人口的迁徙,实在是很普遍的事件。明朝之前的宋、金、元,在这块地域打了多少仗,杀了多少人,恐怕永远都没人能说得清楚。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历代都有中原人往南跑,而安徽,就是山东人南下的第一站。
既然如此,明朝初年的安徽,怎么还会成为一个人口不足的区域,需要从山东移民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血腥的元末战争。当年刘福通带兵起义,拥立了小明王,都城就在安丰,而安丰路所辖的八县一州: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霍邱县、蒙城县、定远县、怀远县、钟离县及濠州,就此成为元军与起义军肉搏厮杀的场所。
蒙古人在安徽留下的痕迹,其实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那就是安徽某些地域会把叔叔或爸爸喊作:“大大”,为什么呢?其实就是“鞑鞑”或“鞑靼”,元代汉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当时为了防止***反抗,每五家派驻一个蒙古兵,负责看管这五家,把做饭的用菜刀,锅铲,以及农具等凡是有铁的物件都集中一起由这个蒙古兵看管,那家要做饭用菜刀,先要申请,用完要还回去。所以安徽小孩为什么要把爸爸叔叔喊作“鞑鞑”,你明白了吗?
蒙古人曾三次血洗凤阳,刘福通起义也最终失败,到了明初统计,整个安丰路账目上的人口也已经不足十万,实际人口显然更少。而不但安丰如此,实际上整个安徽,都已经出现了人烟稀少的面貌。诗云:“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真是如此啊!
咋办?朱元璋不能让自己老家成为无人区啊,所以,他这就组织了迁徙。
第一招,是把一部分江南富豪强迁到凤阳。
第二招,是从三个地方移民。头一个,据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次一个,是山东兖州的枣林庄;第三个,是江西鄱阳的瓦宵坝。其中,又以山东枣林庄(有人说是山东老鸹巷)最多,估计这也就是问题的来源。
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在明初的确有大移民的现象,而安微相比较多一点罢了。
安徽在元末明初,地理住置十分重要,与南京又比较近,所以在这一带打了许多恶仗。最早早刘福通的义军与元军在安徽打了几次拉锯战,自古老百姓就怕兵祸,俗话说的好:过匪不过兵,过匪留半,过兵都不留。因此逃的逃,亡的亡,到朱元璋定都南京,也就不剩多少人口了。就是当年以繁华著称的杨州,最后整个扬州城只剩二十多户。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看作为南京门户的安徽没有几户人家,风阳又是他的老家,怎么办?于是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再哄的哄,骗的骗,逼的逼,才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移民很多人,作为天子的龙兴之地,人口才更逐渐恢复起来。又因那时山东范围广,当时的苏北好多地方都属山东,所以相对即言,山东人口移民安徽的比较多一些。
明初大移民
安徽涡阳刘村吴氏始迁祖,吴信,字徙义,明初,洪武年间,宿民稀少,奉上播迁。从山东济南府,长清县,野樵窝,迁至宿州西南大刘村集安家。吴信有两个儿子,大儿吴良友生四子,纲,纪,经,隆。二儿吴良胜也生四子,成,德,运,秀。
为什么说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有“大明遗风”?
屯堡人又称为大脚妹,不裹脚,女的下田干活,男的在家带小孩,女的特别能唱山歌。
在傅友德将军带领的调北征南大军中,有一部份是大脚马皇后的族人,应是皇亲国戚吧。入黔之前,他们曾在南京城居住,故其族谱上大都有此记载,祖籍江南应天府(今南京市)石辉巷高坎子。前几年,曾有大脚妹组团前往南京石辉巷寻亲认祖。在安顺称为难听懂的幺铺话,二铺话,居然在石辉巷老人一听就明白。
南京石辉巷的历史内涵,真有点与***县大槐树相似。
这位朋友的提问,正好说出了我这些年一直想搞清楚的问题,那就是在贵州安顺少数民族居住地中,为什么会有数十万具有“大明遗风”的***呢?为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我曾与朋友在自驾西南途中,特意在安顺停留。通过深入了解,与这些具有“大明遗风”的***后裔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从而实地探秘到了这段尘封的历史和它的变迁。
从了解的情况看,这是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原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之后,又继续征战十几年才平定了西南。处于巩固西南***的需要,朱元璋一道圣旨,将在此征战的30万***军队留在了云贵地区,又下令将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送到西南。这是明朝建立后最大的一次移民潮。这些移民大多分布在贵州各地,而安顺又是人数最集中的地方。
移民到此的***大军及其眷属们,从此在这片荒抚偏僻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建屯立寨,修建城堡,创建家园。当时军队的居住地称之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之为“堡”,于是这30多万移民就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屯堡人”。600多年过去之后,这个称谓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后裔,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支特殊的群体。
在到安顺之前,我做过一些功课,得知“屯堡人”在安顺最集中的地方叫“天龙屯堡”“云峰八寨屯堡“等。于是到安顺之后,就直接去找天龙屯堡。正走间,看到路边有个标志牌,上面写着“云峰屯堡”,于是就顺着标志牌找了去。
车开到一座山下,公路戛然而止,有一条人行小道蜿蜒而上,于是弃车而行。走出不远,看到路当间有个简易木牌架子,上写“云堡胜境”,继续前行几十米,看到了一座古寨。古寨有城门、城楼、城墙,上面写着三个字“云山屯”。旁边还有块石碑,写着“云山屯古建筑群”。无疑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屯堡“及其“屯堡人”了。
从地图上看,云山屯所在的这座山名叫云鹫山,距离安顺市区15公里,应该是安顺众多屯堡中的一座。
穿过城门进入云山屯,突然像走进了600多年前的明朝。暗灰色的巷道阡陌,光滑无棱的石板路面,斑驳陆离的古宅古楼,还有石壁石墙的城堡碉楼,弥漫的是一种厚重的“大明遗风”。尤其是这里的每一栋房屋,每一件装饰,都具有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与这里布依族人居住的吊角阁楼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说这里的“屯堡人”都是江浙一带***后裔,于是进到云山屯后,我特别留意观察了他们的举止言行,衣帽穿戴,还时不时与他们聊天对话。凡问到的人,他们都说是明朝初年***军队的后裔,有的说祖籍是江苏、江西,有的说祖籍是南京、上海等。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说是纯正的汉族人,这一点非常一致。至于在这里住了有多少年、多少代,他们说不清楚。
事实上,“屯堡人”的确是600年前留在此地的***军队的后裔,至今保留和沿袭着***和明朝传统的文化习俗。尽管也受到当地布依人生活习惯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固有的汉民族的民俗风俗和“大明遗风”。如今,屯中设有先祖祠堂,有的还有家谱,一代代屯堡人就是凭着这些传承,远离故土,在这里生根、开化、结果,完全融进了少数民族这块土地。
据说云山屯的周围,还分布着4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寨,统称为“云峰八寨”,生活着数十万***的后裔。600多年过之后,他们与当地布依族人朝夕相处,相濡以沫,乡俗不改,文化不变,始终保持着汉民族的生活风俗和习惯,称得上少数民族地区中的一支奇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探秘历史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探秘历史明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