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说课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说课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和管仲,乐毅谁的成就大?
管仲、乐毅、诸葛亮三位同为乱世分裂时期的名臣,都辅佐自己的君主成就了一番大业,若要从名气看,诸葛亮要比另外两人大的多,而要说谁的成就更高,我觉得三人中诸葛亮和管仲可以并列第一,乐毅比他们则要稍逊一筹。
管仲辅佐齐桓公虽然没有到达一统天下的成就,但功绩却并不逊于张良、刘伯温等人。在春秋初期,周天子权威一落千丈,各诸侯不遵王命互相明争暗斗,天下礼崩乐坏;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时常进犯欺凌中原各诸侯,中原文明可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时管仲辅佐齐桓公,扶持正统,尊王攘夷,真正做到了匡扶天下。
诸葛亮在未辅佐刘备前,便自比管仲乐毅,后来他的事纪我们也都耳熟能详,他为刘备献隆中对,制定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联合孙权达成孙刘联盟赤壁破曹,后接受刘备托孤,南征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成就,比起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成就稍逊,但他的文学成就如:“《出师表》、《诫子书》等却都是千古名篇,另外诸葛亮的诸多发明创造也是非常伟大的成就。所以综合而论,诸葛亮完全可以比肩管仲。
相比管仲和诸葛亮,乐毅的成就就要差的多了。乐毅最大的成就就是为燕国复仇,连续攻克齐国七十座城池,使得齐国仅剩两城,几乎亡国。而齐国之所以惨败,更大原因是因为齐闵王得罪各国,招致五国伐齐使得精锐尽丧,所以才会被燕国捡了便宜。而乐毅虽然短暂为燕国攻占齐地,却并未使得燕国真正统治齐国,反而在他离开后燕国遭到齐国反攻,使得燕国从此一蹶不振。
题主好,我是野狐,很高兴回答如此有意思的问题。
管仲、乐毅、诸葛亮都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各自既有功于当代,又都对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伊吾,字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后世誉之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管仲辅佐齐桓公在齐国进行变法改革,大力发展经济 ,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使齐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管仲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当时周朝天下的稳定立有大功。管仲“挟天子以令诸侯”抑制打击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进攻,对促进中原文化的发展居功至伟,孔子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最鼎盛的就是“葵丘会盟”,这一切都是有赖于管仲。
乐毅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军事家,燕国上将军。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帮助刘备光复大汉江山,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了光复汉祚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次伐魏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诸葛亮身上最为突出的就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管仲对当时天下的稳定和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乐毅只是一个军事家,他仅仅是为燕国报了仇,为后世提供了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诸葛亮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当时的环境下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也算是功劳很大了。重要的是,诸葛亮把孔子以来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传了下来。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按照功绩来说,管仲匡齐桓公为五霸之主,乐毅扶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但,我仍然喜欢崇拜诸葛亮,喜欢他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崇拜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工部曾有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管仲
即管敬仲。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与鲍叔牙友善。初事公子纠,奔鲁。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桓公)争位失败,以好友鲍叔牙推荐,桓公不念前仇,于鲁庄公九年任为卿,尊为仲父。执政期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实行国野分治,分国都为士乡十五,工商乡六;分鄙野为五属,设五大夫分别治理。并以士乡乡里编制与军队编制相结合,编制三军。制订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可选为上卿之赞。于野则主张按土地肥瘠,分级征税。设盐铁官,煮盐制钱。适度征发力役,无害农时,禁止掠夺家畜。并制定以交纳兵器赎罪之刑法等等。齐日益富强,使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名,九合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卒谥敬。今本《管子》,托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篇有其遗说,《大匡》、《中匡》、《小匡》等篇述其遗事。
管仲,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他在齐国担任相国的时候,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富强起来。管仲最让后人称赞的是他与齐桓公开创了后代读书人的理想境界——明君贤相的格局。《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乐毅
战国时中山国灵寿人。魏将乐羊后裔。燕昭王招徕贤者,毅自魏入燕,任为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拜上将军,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兵攻齐,大破齐军,入齐都临淄,下齐七十余城,以功封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齐反间计,使骑劫代乐毅为将,毅出奔赵国,赵封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后死于赵国。
乐毅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眼界开阔,很有政治远见。他在战国激烈兼并的乱世中,先后在赵、魏、燕等国担任将军,战功卓著,在列国间很有威信。乐毅一生中最大的***便是遇到了燕昭王,他看出燕国迫切想求贤、图强,认识到自己展示才华的机遇终于到了。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他一面北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一面改革燕国弊政,使燕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此时乐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他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大获全胜,达到了乐毅一生中的顶峰。在五国之战中,乐毅的军事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他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灵活制定战术,终于一举成名。
诸葛亮
三国蜀琅邪阳都人,字孔明。东汉末避乱隆中,躬耕读书,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有“卧龙”之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屯新野,三顾茅庐,亮陈据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共抗曹操之策,出而为刘备主要谋士。次年,曹操南争荆州,出使东吴,孙刘联合抗曹,获赤壁之胜,刘备据有荆州。建安十九年,入蜀增援刘备,定成都,任军师将军,镇守成都。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章武三年,受遗诏辅佐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东和孙权,南平诸郡,北争中原,多次出兵攻魏。与魏将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传制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转运,又革新连弩,能同发十箭。有《诸葛亮集》辑本。
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乐,等待明主。在刘备三顾时,隆中献策,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目标,并致力此目标的实现。后助刘备建立蜀汉,蜀汉成立后也是管理有方,多方改革,在蜀汉比较富足后,多次北伐,力图中原,可惜没有实现。
三者成就而言,个人认为:管仲治理能力最强,乐毅军事能力最好,诸葛亮兼具二者的治理和军事才能,但单独治理方面比管仲稍微逊色,军事才能方面比乐毅又差一些。但在一般人眼里,诸葛亮是个很牛逼的人,估计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故事把诸葛亮神话了,深入百姓人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说课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说课稿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