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 zhihu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 zhihu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何评价洛阳在唐朝时的历史地位?
唐朝时期的洛阳,好比宋朝时期的临安,民国时期的重庆,都是临时避难所,只不过武则天是为了摆脱李唐势力的阻力,方便行政实施贯彻,不得不出此下策,说到底洛阳还是一个小三,不能和正宫平起平坐的。
看隋唐演义就明白了 李世民家 还有皇亲国戚权贵都在长安 人太多了 不折腾 自己和大臣到洛阳办公休闲 电视剧讲的西安如同农舍 洛阳是奢华豪宅 所以后期把西安修整一下
谢谢谈文论史邀请。洛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二千多年前,洛阳就是西周、东周的国都。到了隋朝,隋文帝隋炀帝均定都洛阳。到了唐朝,唐太宗开始营建洛阳宫,把洛阳作为长安的陪都。待到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索性改洛阳为神都,在洛阳登基做起了女皇。改大唐为大周,驻守洛阳,统治全国,主持外事内政。至此,洛阳取代了长安政治中心的首都功能位置,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风光了一把,这时间大约为十五年左右。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武则天选择洛阳为神都,说明武则天对洛阳是情有独钟的。要不她怎会举***全朝之力迁都洛阳呢?据传,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最大的那尊菩萨石像,就是依照武则天本人的脸型***的,因为武则天信佛,她喜欢洛阳郊外这片山地。直到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洛阳才渐受冷落,失去了昔日辉煌。
唐朝的国都始终是长安,既就是武周那十几年,也尊长安为京师,洛阳仅为神都。唐朝的陪都比较多,太原、成都、凤翔、洛阳等,都是长安的陪都。洛阳不仅是唐朝众多陪都中的一个,而且是标配的陪都,在四大陪都中地位略高一筹。
有人说唐太宗之后的古代正史都不可信,这是为什么?李世民是怎么篡改历史的?
我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唐太宗之后的古代正史都不可信”,无非是说李世民改史。可是,查遍史料,也找不到李世民改史的证据,恰恰相反,李世民尊重史料、妥善记录和保存史料的记载倒是找到了不少。
一、史书只记载了李世民曾观看实录
根据《贞观政要》记载,在贞观十四年(640),李世民提出想看国史,李世民最初的意思应该是想看起居注,但是,最终商议的结果是,房玄龄等人编写了《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到玄武门之变时,发现记载“语多微隐”,于是下令“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因此,李世民的指导意见是“直书其事”,意思是实事求是的写。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某些人的眼里,这就成了李世民改史的证据了。
有人说,李世民给玄武门之变定了性,“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因此,其意图就是让史官按照这个思路篡改史书。
那么,李世民这话是对谁说的呢?房玄龄。而“周公诛管、蔡以安周”的提法,本身就是房玄龄最早提出来劝说李世民的,早在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就对长孙无忌说,“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因此,房玄龄武德九年(626)就提出的观点,还用的着李世民贞观十四年(640)再去教房玄龄本人?李世民在这里的意思很清楚,既然我们都认为玄武门之变是“行周公之事”,那何必隐晦?
应该说,李世民提出的“直书其事”的原则,得到了魏征的支持,魏征说:
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二、李世民观看实录的时间
《资治通鉴》把李世民观看实录的时间记在了贞观十七年(643)七月,给了某些人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认为,这是李世民在经历了李承乾谋反事件以后,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于是想要看国史。
李世民没有篡改历史,他要改的是起居注,也就是代表帝王言行和皇宫秘闻的书,还没有改成,不知道谁别有用心的说改史书,事实上史书除了官方的,还有无数民间和世家的,哪那么容易改,唯一改史书比较成功的是清朝,到现在也没人知道真相是什么,因为知道的几乎全死了
其实不止唐太宗之后,之前的正史也不见得就可信,毕竟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史官也早就没有春秋时期那种大无畏秉笔直书的精神了。只是唐太宗要求看起居注改实录的故事太出名了所以成了众矢之的。另外,有些人非要说唐太宗没改,那也没必要“狡辩”。他确实改了,而且改的挺彻底的,以至于初唐时期很多历史真相让人不得而知。就具体说说唐太宗的情况吧。
唐太宗看起居注、修改实录的故事记载于《旧唐书•褚遂良传》、《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并在《贞观政要》中也有记载。褚遂良传里李世民仅仅是做了一个试探想看,褚遂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但是后来另有一次,就没这么简单了。《资治通鉴》的记载原文如下: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这就是《资治通鉴》的原文了,《贞观政要》的内容大致相同。我把其中几个关键点加粗标明了。这意思大致是说李世民要求看起居注,然后收到了大臣们反对,但是李世民态度很坚决。最后房玄龄、许敬宗把起居注删改成了《实录》给李世民过目,李世民看到“六月四日事”,让他们“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这就是分歧所在了。很多人看到“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就说看吧,李世民根本没篡改,而是更正了大臣篡改的部分。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有点天真。
来把我列出来的几个关键词一一解释一下。所谓“起居注”,就是古代记录皇帝言行的原始记录。而李世民要看,大臣们觉得不合适,最后房玄龄、许敬宗把《起居注》进行删改,形成了李渊和李世民两朝的《实录》。打个比方,如果说“起居注”像是原始的手写会议记录,“实录”就是整理后的打印会议纪要。李世民看的是这个。那有人可能说,《起居注》并没有改啊,是的,起居注还在,但问题在于,后来修的《旧唐书》、《新唐书》全是根据《实录》整理的,再也不看起居注了。所以,你说他改了没有?
再来,李世民看的“六月四日事“是什么?就是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啊。李世民认为他杀李建成、李元吉是像当年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平定叛乱那样的正义之举,所以不用隐晦,可以写。这就是有人说李世民既然改了历史,为什么还留下了玄武门弑兄杀弟的事情。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有错,自然保留了。
接着,所谓“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有人觉得这就说明写的是真事了。其实谁能定什么叫“浮词”,怎么算“直书”?只有一个答案,李世民说了算。所以,这句话不是说李世民让房玄龄按照事实写,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写。换句话说,李世民给修史做出了“指导意见”!
那就说说李世民究竟改了哪些历史。首先就说这个“六月四日事”。对于他自己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内容确实保留了。但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却有一段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那就是李渊的态度。当李建成李元吉死去,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与玄武门守军爆发激烈冲突,甚至几乎杀入宫中,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把太子和齐王两颗首级展示给他们看才让他们军心大乱,做鸟兽散。紧接着尉迟敬德一身是血进入宫中,李渊在干嘛?带着宰相们在湖中泛舟!这可能吗?前一天,李世民状告李建成、李元吉祸乱宫闱,所以李渊叫他们兄弟三人第二天一早到宫中对质。结果哥仨都迟到了,你倒好,不闻不问,带着宰相们划船去了?就算李渊真的有早朝前划船的习惯,难道没人通报玄武门打起来了吗?难道到了早朝时间还继续划船?难道三个儿子都不来他不感到奇怪?难道一点动静都听不到吗?
所以,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李世民或在兵变之前,或在兵变时,另有亲信进宫控制了李渊,甚至极有可能与李渊的卫队发生了军事冲突!李世民要看起居注,就是要确保这段不能写进历史!为何?因为杀李建成、李元吉可以说成平叛,如果跟李渊的部队打,或者软禁李渊那就彻底是犯上作乱,怎么洗都洗不干净了。而且这个亲信的人选也比较明确,极有可能就是——侯君集!为什么是侯君集?因为李世民后来封第一批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一共只有五人,他们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其他四人入选当之无愧,因为长孙无忌是兵变的提出者,并且是最早到达玄武门做布置的;房玄龄、杜如晦是出谋划策的;尉迟敬德更是亲自射杀李元吉,救下险些被李元吉勒死的李世民,更带着人头平息了几乎攻入宫中的东宫和齐王府的人,并逼李渊就范。唯独侯君集,一个字的记载都没有,甚至张公谨还有记载拼命关闭宫门,高士廉还在紫薇门准备释放囚徒做后备队。唯独侯君集一个字都没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去做了一件隐秘的工作,控制李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 zhihu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 zhihu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