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文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文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举人名单?
李棠:万历癸酉科(1573年),(李良知之子);广东乡试考中第十六名。
龚钖允:万历壬子科(1612年)。
龚昌允:崇祯庚午科:***运榜(1630年)。淮安府宿迁县知县(崇祯十二年任)。
一郑钧,洪武三年庚午科举人,二王俊,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举人。
三翟固,洪武二十六年举人。
四孙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五高升,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六张瑞,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七郭进,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八耿直,建文二年己卯科举人。
九袁通,建文二年己卯科举人。
十一王纲,永乐元年癸末科举人
如何更好的读懂《文选》?
要更好的读懂巜文选》,首先必须要了解“文选”。《文选》由旧题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著,故又名《昭明文选》。“文选”自序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作品为主,故不选经、子、史之文。《文选》的编者,《梁书.昭明太子传》、巜隋书.经籍志》等旧籍均明着为昭明太子萧统。但唐时日僧遍照金刚所撰《文镜秘府论》的(南卷.集论)称(梁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要怎样读懂《文选》?首先把全文通读一遍,对于生字,生词,作出勾画,弄不懂的地方,结合详细译注的《文选》版本,买一本《昭明文选译注》循序就好读懂了。要读懂句子中的关键的表意词语,通过词语展现的画面,进入意境,这是读懂巜文选》的根本所在。
《梁书.昭明太子传》各种版本的,都可以先从《古文观止》学起,一本工具书《辞源》,另一本是《说文解字》,有这两本就够了,或者《汉语大字典》这本工具书,有工具书了,慢慢啃!
言文行远原文?
原文是:“言文行远,国家赖之。”参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文行远的出处:明·张溥《〈壬申文选〉序》
言文行远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属于ABCD式的形式的成语,
言文行远的意思是,言辞有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张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是明朝晚期文学家。
明版古籍鉴别特征?
明代刻印图书,质量确实较好,明初刻本在字体上仍然延续元代赵体。出版本与宋元版本在风格上无大差别,文字内容也较为准确。明时期刊刻而可与送修补者,品不亚于宋元
到了嘉庆年间,无论是官刻,宋元旧籍的内容照样翻刻在版式风格,款式皆全面仿宋,所以这一时期所刻的书,几乎都是横轻竖重,方方正正的仿宋字,从风格上讲,这种字体其实已经与宋版书的字体很不相同,形成了独特的嘉靖体,后世版学家又称之为枯柴体
万历以后,刻书渐多,就不免于滥,就不免出现各种弊病,1.校勘不精 2.任意删减。3,纸墨转劣
明朝官制是什么样的?
明朝的官制可以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明朝官制的总体特征是:废除丞相,建立内阁。六部独立,直属皇帝。都察院取代御史台,新设六科官。
一、中央官制
1.行政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谢晋和胡广、杨荣等"值文源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初步形成。内阁有票拟权,即内阁具有决策权。何谓票拟权是指各地呈送给皇帝的奏章,在呈送皇帝批阅之前先由内阁学士将处理意见以"小票"的形式贴在奏章上,供皇帝釆纳。皇帝审阅后,撕下小票。用红笔批示,即朱批。票拟和朱批成为明朝的行政决策方式。
明太祖洪武13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职权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至此,延续1500多年的丞相制和实行近千年的三省制宣告终结。明朝时六部地位上升,从原先归中书省和丞相管辖升为由皇帝直辖,成为皇帝之下最高一级政务部门。六部执行皇帝的命令,是执行具体行政命令,办理具体行政事务的部门。
2.军事制度。
明朝兵部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掌管武官选拨、调遣军队之政令。同时,分大都督府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互不统属。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互为制约,避免武将专兵。因而明朝无将帅干政之乱。
3.监察制度。
明朝设置督察院取代前朝御史台,履行监督职责。都察院是明朝最高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百官,提督各道。明朝六部地位提高。同时为了对六部加强监督,创设了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对口监察六部。在都察院和六科两个监察系统之外,明朝还继承了魏晋以来的秘密监视、侦察臣民的做法,组织起了特务网络。洪武15年设锦衣卫,永乐18年设东厂,宪宗又设西厂,厂卫制度的设立,表明了专制皇权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此外,宫内还设有事务机构:宗人府、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司、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文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文选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