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简述

kodinid 4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律诗发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乐府诗属于古诗体制吗?
  2. 律诗新韵和旧韵的区别是什么?
  3. 格律诗的四要素是什么?

乐府诗属于古诗体制吗?

乐府属于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时所用的音乐,兼***民间诗歌和乐曲。

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简述-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体名。本指乐府官署所***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古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什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时期的古体诗,题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

近体诗是指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严格,讲究二、四、六、八押韵;一首诗的句数也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八句,其中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简述-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律诗新韵和旧韵的区别是什么?

新旧韵的区别

要区分韵的不同,首先要知道声的不同。

新韵指的是中华新韵,现代韵以韵母分,依据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

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简述-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中第一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去声。不同韵母在不同韵部。同一韵母,不同声,也在不同韵部。

旧韵指的是平水韵,声分为平上去入。

其中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大部分跟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一样。但有少部分,在新韵中是平声的字,在平水中是入声,这其中原因是古代以来音调的演变,需要注意一下。

而上声也绝大部分是普通话的第三声,但也有个别是古今异调的,如场字在平水中是平声,在新韵是上声。

去声即相当于普通话第四声。

新旧韵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入声,那么在实际写诗过程中怎么区分,一方面,一些地区方言是保留有入声的,如粤语,客家话。入声是读起来比较短促的音,比较容易区分。如果用普通话的话,入声则需要多加背诵,注意区分,将需要常用的入声字背熟即可。另外注意多区分古今异调的字,这些在诗词学习中都会经常遇到。


新韵诗词是相对于旧体格律诗变革而来的一种诗体。

 

以旧体格律诗的七绝(全诗四句,每句七字,要求互句平仄对韵双句押韵和对偶)、五律(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要求互句平仄相对双句押韵和对偶)、七律(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字,要求互句平仄对韵和起句为平韵双句押韵中间四句对偶和上下两句要粘对)为例,新韵诗就是在这些旧体诗(如七绝、五律、七律)的基础上变革而来的新诗体。

 

写新韵“七绝”诗:全诗要求四句,每句七字,互句不必讲平仄对韵,也不讲对偶,但起句未字一般要用平声韵,双句未字要押首句的平声韵,一韵到尾;写新韵五律诗时:全诗要求八句,每句五字,互句不必讲平仄对韵,也不讲究对偶,首句未字要平声韵,双句未字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尾;写新韵七律时:全诗八句,每句七字,互句不必平仄对韵,中间四句也不用对偶,上下句也不用粘对,但首句一般应为平声韵,双句未字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尾。

 

将上述旧体格律诗写为新韵诗时,在押韵时一般通行的办法是以普通话四声的第一、二声作为平声韵的,而旧体格律诗的押韵则是以古时平水韵来定平声韵的,所以新韵诗称为“新韵”就在于此。也就是说,新韵诗是针对旧体格律诗进行改革,只保留旧体格律诗全诗句数、每句字数和起句平声隔句押韵(按普通话音押韵)的特点,其余旧体诗的互句平仄声要相对、上下两句要粘连、中间四句要互相对偶(对仗)、按旧韵书“平水韵”押韵的严格要求均舍去,这就是新韵诗词。

律诗新韵与旧韵的区别就在于:

律诗新韵是按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即中华新韵),分别用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来表示。其中轻声也隶属平声调;(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调类是声调的分类;

而律诗旧韵则是按中古汉语四声(即平水韵)来表示的。

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入声 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

而沿用于两广地区的广府白话,则98%保留着中古汉语的

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所以可这样说:用旧韵写诗词完全可按广府白话来写。


律诗的新韵是基于现代汉语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来。规定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将所有韵母合并成十四韵部,简单直观,适合初学者入门使用。但由于还属草创,于本世纪初公布,缺乏历史沉淀,一时难受社会各界广泛接受。

旧韵是基于古代汉语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来,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由于最初的《切韵》《广韵》等只剩残本,只有南宋时金朝山西平水(今临汾市)人所著《平水韵》流行至今。

《平水韵》有平上去入106韵部,是《切韵》等韵书的改良版本,基本上能够反映唐宋诗词押韵情况,因此流传千年,至今仍在使用。

新韵旧韵最大的区别就是,汉代汉语已经取消了入声,原来的入声字按一定规则分摊进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所以使用新韵旧韵的诗词作品完全不能合辙。新韵看旧韵作品极不顺眼,旧韵看新韵作品更是非马非驴。更恼火的是,词牌中相当一部分是必须押入声韵的,用新韵的话这部分就不存在了。

社会要发展,文化要传承,如果完全取消旧韵的话,就有点象朝鲜韩国越南取消汉字,使用新字一样,造成现实与历史的脱节,割裂传承,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最好是先用新韵入门,待有一定的基础后,再习旧韵,就象我们现在使用简体汉字,还是不能不识繁体字一样,用简识繁,知今知古为上。


格律诗的四要素是什么?

替、对、粘、韵是格律诗四要素。

替:两两平仄交替。失替者不是律绝和律诗。同一诗句中“一三五”字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前提条件下,才可“不论”。“二四六”必须“分明”,严格遵守正格平仄规则,不能随便改动正格平仄。否则不是律绝和律诗,而是古体诗,例如“拗救体”、“特定体”等畸格怪体应属于古体诗范畴。

对:上下句平仄相反,诗家称之为“对”。失对的诗不是律绝和律诗,而是古体诗,例如“偷春体”。

粘: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平仄相同,诗家称之为“粘”,失粘的诗不是律绝和律诗,而是古体诗,例如“折腰体”。

韵:律绝和律诗都要求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也不能押仄韵。否则不是律绝和律诗,而是古体诗。除首句入韵外,韵脚字都放在双数句末尾。

总之,两两平仄交替,粘对与押平声韵是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的基本规则要求,是律绝和律诗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是客观评价标准,不受人的“三观”及文化品德修养水平左右

律绝和律诗,古体诗都讲究意境,是主观评价标准,受人的“三观”及文化品德修养水平左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格律诗发展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律诗 新韵 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