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标签,明朝的标签

kodinid 4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标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标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2.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郑和西洋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永乐年到宣德八年,郑和领导着代表当时世界一流航海技术和顶级国力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

明朝历史标签,明朝的标签-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船队由南海到达东南亚,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的麦加一带和赤道以南数百公里外的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打通了大明王朝与东南亚、南亚、东非等不同地域文明的海上航路。

来自热带的农作物、香料、草药、海洋***、奇珍异宝不断沿着郑和开辟的海上航路涌入明朝,为明朝传统的农耕经济带来了新的气息。

明朝历史标签,明朝的标签-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船队庞大的规模,远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航海技术与制造技术,将大明的国威从亚洲东方大陆带到海洋。

明朝没有用武力去征服其他的国家,但却用自己的国力和文化从根本上赢得了他们的认可。

曾经外流的国民纷纷回国,其他国家的使者跟随船队前往明朝的都城。不同的语言、外貌、生活习俗通过郑和下西洋得以汇聚,而汇聚的中心就是明朝。

明朝历史标签,明朝的标签-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认为,在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见证了古老的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相互碰撞与和平交融,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的交流与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描绘了无比灿烂的画卷。

然而,令所有人都感到遗憾的是,明朝拥有着足够的航队规模、装备、技术和制造能力,但在郑和下西洋以后,却放弃了对海洋的探索,从此再也没有远航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永乐和宣德年间,他先后七次率船队远航,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那么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呢?主要是三方面的获得。

1.政治

郑和下西洋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有建树。他的船队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尔的统治,消灭了篡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了海盗陈祖义等,使明朝在东南亚建立了以“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政治秩序。郑和下西洋到达了30多个国家,开辟了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的航线,并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这些国家每年都会向明朝进贡,使明朝的朝贡体系规模扩展了。

2.经济

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外贸易,例如香料进口量就很大。郑和船队的官兵也可以携带物品在沿线国家开展贸易,这样贸易的形势,规模也都扩展了。郑和从国外也引进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等,比如海外硬木,苏麻离青,又吸收***文化,波斯文化,产生了扁壶,花浇等新器型和新纹样。

3.文化

郑和下西洋还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它促进了***教在印尼及东南亚的传播,郑和带回了达天方国大清真寺的***话本,加强了明朝与***教等国的联系。郑和的船队还在海外传播佛教,例如《布施锡兰山寺碑》等。郑和还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比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以及郑和的《郑和航海图》都介绍了下西洋途经国家的情况。

经过永乐帝十几年的发展,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明朝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明朝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除经济原因以外,还有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明朝传统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时宣扬大明威德,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明朝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有12万人参与,航程十余万里,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

有关资料记载: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不少华人是随郑和船队而来,并久居不返成为早期华侨的。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骛,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

到了明代中后期,在南洋各地的华侨大约在十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不仅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大门,而且间接地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提升了人们对移民收益预期,促成更多的中国人前往南洋等地经商和谋生,对中国移民在海外生存和发展,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亚非各国纷纷遣使与中国通好,进行贸易;郑和远渡重洋,增进了中国对亚非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了解,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消极影响:明***”厚往薄来“的贸易规则,以显示明朝国力强大.人民富足。这种不计经济利益的政策,成为明朝沉重的经济负担。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明清时期的军队大量装备以棉织品制作的战衣,也就是棉甲。

用了几千年的金属战甲,为何到这个时候开始用棉甲呢?

棉甲,在宋元时期的史书中就已经出现。

然而,到明朝时,棉甲迅速流行,比重迅速增大。

崇祯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大明派孔有德、王廷臣率军北上辽东

当时,有官兵4427人、马1061匹,携带的装备中,铁甲1985副、棉甲564副···

后来,卢象升新募标兵。在其标准化配置中,军队的军服、甲胄号衣都进行了严格规定:护具中,骑兵穿铁甲,步兵穿棉甲···

除大明官军外,后金军、农民军,也都大量装备了棉甲。

显然,棉甲没有完全替代金属铠甲,双方依然长时间共同被使用。但棉甲在军中的比重已经非常高了。

明朝之所以将金属铠甲换成棉甲,最主要的还是两个原因:第一,棉甲能够适应当时火器的使用。第二,棉甲易保存,且制造成本低。


棉甲能够适应新形式战争

明朝时期的中国虽然还处在冷兵器时代,行军作战的武器任然是以弓箭、长矛、刀剑为主,但是火器已经开始出现在明朝的军队当中,诸如火铳枪和鸟铳枪的使用,到了永乐年间,更是出现了专门配备火器的部队:神机营,这支部队堪称明军的特种部队,往往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奇效。

而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火器的普及,许多与明朝***作对的敌军也开始配备火铳枪,但传统的金属铠甲在应对火器的攻击却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火枪虽然不能穿透金属铠甲,但是巨大的作用力冲击铠甲往往会对士兵造成内伤,甚至震碎五脏六腑。

所以,明军就必须在护甲的材质方面做出调整,在经过多次实验之后,他们发现柔软的棉花对于火枪的冲击力具有缓冲作用,于是便开始用棉花制作护甲。

当然,制作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讲究,比如每件护甲大概会使用7-8斤的棉花,将棉花放入水中浸泡之后用重器反复捶打至一层薄片,最后在薄片中插入一块较薄的铁片。如此一来,这种棉甲不但对火枪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即使是长矛和弓箭之类的冷兵器也很难近身将其穿透。

降低军费成本

在古代,要打赢一场战争,往往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诸如士兵军饷以及粮草的花销都是需要源源不断的钱财。简而言之,打仗就是烧钱。

当然,国家强盛富庶时,这算不上什么难题,但是在明朝后期由于国库日渐空虚,这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作为军费的主要支出方面:军饷和粮草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克扣的,所以,***只能在装备方面做调整。护甲便是其中之一。

用铁器制作铠甲相对于棉花来讲成本明显要高出很多,以及容易生锈,在使用寿命方面也是不如棉甲。如此一来,将金属铠甲换成棉甲既可以适应火器的攻击,又可以为国家减少一笔不小的军费支出。

总结: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之外,还有着其它的考虑因素在内,比如金属铠甲较为“笨重”,一方面会增加士兵的体力消耗,另一方面又会减缓士兵的行进速度。再者,当遇到寒冷天气时,由于金属的特质,铠甲往往会更加冰凉,而遇到炎热的夏天,经过暴晒的金属铠甲又会使得士兵更加闷热,这样直接影响了士兵的身体状况。而使用棉甲,除了能够减轻负重,在冬天还能够御寒,夏天又能够透气,可谓是一举两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标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标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郑和 明朝 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