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篡改历史,明朝篡改历史,把前朝历史全篡改

kodinid 4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篡改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篡改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党争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
  2.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3. 明朝唐伯虎作弊案的真相是什么?大才子唐伯虎真的作弊了吗?

明朝党争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

有明一代,“党争”可以说贯穿始终。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党争”的苗头已经显现。当时,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中,以淮西人居多,而朱元璋本身也是淮人,故明朝建立后,这批人大都封公列侯,身居高位。围绕其中的核心人物韩国公李善长,形成了朝中的淮人官僚集团。

明朝篡改历史,明朝篡改历史,把前朝历史全篡改-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于身兼功臣皇帝同乡两重身份,在开国后,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列朝中第一。在他之后,由其同乡胡惟庸继任为相。在他们先后掌权的十几年中,由于淮人集团的排挤,使得非淮人官员很难在朝中立足。如同为朱元璋亲信谋士的刘伯温,因其为浙东人,所以自入朝后就备受打压:刘伯温的才华和功劳在一干功臣中并不算差,但由于淮人官员从中作梗,在封功臣时其只被封为诚意伯,而淮人出身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

图 胡惟庸(?—1380年)

由于李善长的挑拨,仅仅在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自此远离官场。但这还没结束:由于之前朱元璋在向刘伯温征询丞相人选时,后者没有为李善长说好话,由是李善长记恨在心,之后借故革掉了刘的俸禄。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刘伯温不久便忧愤成疾,而此时淮人集团的胡惟庸借机派医生为其诊治,但蹊跷的是,刘伯温在此后一个月便病故了。由此可见,即便远离政治,淮人官僚依然不肯放过自己的敌人。

明朝篡改历史,明朝篡改历史,把前朝历史全篡改-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党争明朝之前就有,唐有牛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争。明朝党争通常指的是因争国本而起的浙党和东林之争以及后来依附于浙党的齐党楚党宣党昆党和最终的阉党东林党之间的党争。所谓争国本是因为万历不喜爱皇长子朱常洛,迟迟不立太子。所以有了以王锡爵沈一贯方从哲为首偏向万历的浙党和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依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东林党之间的争斗。进而依附于浙党的齐楚宣昆各党纷纷卷入争斗,于是有了明末有名的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一系列众说纷纭的政治斗争。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齐楚浙党大破东林,东林党各大佬被赶出朝廷中枢。天启三年癸亥京察东林大破齐楚浙党,三党被一一贬斥最后投靠崛起的魏忠贤从而形成阉党。

党争的危害自然表现为不同的政见引发的政策确定实施上的内耗,党争从对事不对人发展到对人不对事,决策确立不了,政令不能通畅。比如浙党姚宗文巡视边关后指责辽东巡抚熊廷弼碌碌无为,使得熊廷弼革职而辽东刚因熊廷弼兴建的防线无果而终。比如阉党田景新诬陷东林何士晋贪腐,让何士晋在广东进行的税制改革充裕财政的实验化为泡影。

明朝篡改历史,明朝篡改历史,把前朝历史全篡改-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党争的后期阉党的掌权改变了原有的官场争斗潜规则,浙党东林党的党争不过就是对方革职离开朝堂失去发言权,阉党的套路就是纯粹的肉体消灭,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一一死在诏狱。恶劣的手段使得之后大明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明哲保身一语不发成了常态,最终崇祯被困死在讨论是否南迁的北京紫禁城内。

    明朝的党争指明末东林党与宦党、浙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在这些党派中,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在一开始党争的过程中,东林党人反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王公、勋戚对土地的掠夺,反对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拥护。但是在表面现象的背后却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以阉党为代表的皇权之间利益之争。随着时间的延续,党争逐渐演变为,为了反对而反对,罔顾国家利益,只是为了自己所代表的团体和阶级利益在争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在南方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为由把持海上贸易,漕运以及盐运,使巨额利润流入世家,而国家税收大幅下降。并且勾结倭寇祸乱沿海百姓。在朝中,利用皇权残害忠良。在北方晋商勾结后金,大批军需物资及技术流入后金,使得后金不断增强实力。明末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后金入侵时,大批东林党人率先投降,并且反手进攻明朝,大肆***百姓。东林结党给明朝造成的损失是一个深重的历史教训。同时,明末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明朝的灭亡

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罪,百姓并不是非要去拦着所谓的“八府巡按”(即明朝时候的监察御史)的轿子告状。百姓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百姓直接向上级的主管部门“举报”。另一种则是去击打皇宫门前的“登闻鼓”来告状,只是这种方式对告状的类型有限制。另外,还可以制造舆论,引起特殊机构的注意。同时,匿名告状一般不被受理。

一、明代的“***”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行政诉讼”制度,普通百姓告发官员,朝廷原则上是不鼓励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依靠的是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来维持秩序。“民告官”等同于“子弑父”。所以在明代之前,百姓检举官吏,先要吃个几十大板!

朱元璋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澄清吏治,对“民告官”放宽了条件。如果遇到官吏贪赃枉法,百姓可以向“监察御史”投递状纸检举。御史接到状纸后,会把案件发回“被告官吏”所属的上一级官府,或者同级的监察部门(按察使司等)进行审理。

另外,洪武年间还规定了,百姓可以直接进京投递状纸,官员们不能阻挡,否则杀无赦。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一条基本就作废了。

二、击鼓鸣冤

民间如果想告状,还可以通过“登闻鼓”,直接向皇帝提***讼。明代的皇宫门前设有“登闻鼓”,告状的人可以自行前去击打,有负责的鼓官来问询,并接受状纸。初期时,百姓通过“登闻鼓”告状,朝廷一般第二天就会给出答复。但是成化以后,朝廷吏治败坏,贪官污吏多不胜数,“登闻鼓”告状就没那么容易了!

值得一提的是,敲“登闻鼓”告状有几个限制条件: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在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中,对于官员的犯罪,实际上主要依靠在官僚集团内的“纠举”行为。

在明代,具备这一司法职能的机构是都察院,又被称为“风宪衙门”。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以及御史,他们都负有纠察百官的责任。实际上,这一监察机构可以上述到汉代,汉代御史的最大特点是位卑权重,权重,保障了这些人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司法程序受到干扰,位卑,则保障了御史有充足的进取心以纠察百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小监大”、“以卑督尊”。此外,明朝的通政司之下,还设有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事务,同样对行政体系内的职务犯罪发挥纠察作用。

另外一方面,明代的法律也允许百姓“告奸”。实际上,从明代的律法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禁止民告官的律条。当然,属官告上司的司法程序肯定是特殊的,比如诉状需要上奏给皇帝。同样,民告官的话,也可以向巡按御史上诉,这就是所谓拦轿鸣冤了。不过,洪武朝,由于朱元璋主张“重典治吏”,因此对“民告官”的行为还进行鼓励:

前者《大诰》一出,民有从吾命者。惟常熟县陈寿六为县吏顾英所害,非止害己,害民甚众。其陈寿六率弟与甥三人擒 其吏,执《大语》赴京面奏。朕嘉其能,赏钞二十锭,三人衣 各二件。更敕都察院榜谕市村。其陈寿六与免杂役三年。敢有 罗织生事扰害者,族诛。

看起来,他不仅仅同意“民告官”,还支持“民捕官”,他还曾经下令:

 十二部政使及府、州、县,肤尝禁止官吏、皂隶,不许下 乡扰民,其禁止已有年矣。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 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 精壮拿赴京来。

今后敢有仍前夺民取***虾鱼器具者,许民人拿赴有司。有 司不理,拿赴京来,议罪枭令,以快吾良民之心。

不过,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仅仅能出现在洪武一朝。朱元璋一死,人亡政息,这样的法律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很难得到贯彻。

明代官员犯罪可由以下途径来检举

第一种是自举,就是官员检举自己的犯罪行为。就像现在的自首一样。在明代,只要犯罪的行为太恶劣,又能积极第处理后事,一般情况下,自举的官员都免除处罚。

第二种是告发。

1 通过法定机关监察御史,巡抚,按察司,给事中等部门官员的告发。这些法定机关都有监督检举的职能,所以这也是明代主要检举官员的途径。

2 任何官员只要发现他人有犯罪行为都可以检举,可以上级检举下级,也可以同级相互检举,也可以下级检举上级。

3 皇权控制之下的特务机关东厂,锦衣卫,西厂,内行厂也负责监督官员不法行为。

4 普通百姓有权利告发官员不法行为。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举报十分重视,他赋予民众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的权利。

明代的这些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定机关在监督官员不法行为中能发挥主要作用,那么必定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反之,则会导致贪腐盛行,政治秩序失衡.


明朝唐伯虎***案的真相是什么?大才子唐伯虎真的***了吗?

这个问题得从一个叫徐经的人说起!

这是唐伯虎在考试前结交的一位的富二代。

他的出现,让唐伯虎的人生彻底的发生了改变

可以说他是唐伯虎生命中重要的男人。

在考试前几天,

两个人先自己来了一场模拟考

自己模拟试题并共同讨论答案,

可谁知道,真到了考试的时候

这模拟的题目竟让他们猜对了。

两个人的答卷竟如出一辙

天下闻名的大才子***,不值当!唐伯虎舞弊案其实是一件言官捕风捉影造就的冤***错案,唐伯虎无***的理由,但也为自己的放荡不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唐伯虎应天乡试得第一后,次年赶往京城参与科考。路上偶遇江阴富商之子,同样去参加科考的徐经,于是一起出发去往京城。在这段路途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到了京城后,唐伯虎也与徐经常厮混在一起。由于唐伯虎才气逼人,风流放荡,又整天浪荡于街头,于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科举结束后,唐伯虎也曾酒后狂言,必中状元,引起别人怀疑。

给事中华昶等人于是弹劾主考官程敏政、徐经、唐寅串通一气,科场舞弊。程敏政不服气,便与华昶当堂对峙,说举报的徐经、唐寅两位人都不在所录取的名单中,存疑再次校正的十三个卷子,程敏政也没有校阅。最终,华昶语塞,以言事不察被谪;程敏政下狱,徐经、唐寅被贬为小吏。

唐伯虎出身于一个苏州的商人之家,少年时就聪明绝顶,让时人惊叹。他在16岁时,便“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但是过于顺风顺水让唐伯虎的性格极其放荡不羁,高傲自负,他不想要功名利禄,一心只想做豪侠。但是后来,他的父母妻儿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唐伯虎幡然醒悟,潜心准备科考。28岁时,获应天府乡试第一。当时,唐伯虎才子早已声名鹊起。作为著名江南四大才子,书画双全,为时人所知。

在科举前,唐伯虎的才名已经为人所知,而且,唐伯虎为人高傲自负,秉持着一股读书人的傲气,完全没有***的动机!

舞弊案发生后,明朝官方的处理结果很能说明问题,太宽大处理了。

舞弊案的举报人华昶,以举报的事情不属实被贬谪,这本身便说明舞弊案不存在。

弘治十三年(1500年),踌躇满志的唐寅进京赶考,途中偶遇江阴巨富之子徐经。徐经为人豪爽热情,唐寅潇洒不羁,两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热情的徐经,还带唐伯虎拜会了档次科考的主考官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程敏政。

当初会试的主考官程敏政和李东阳学识渊博,出题难度较大。因此,当时许多考生都是答非所问,企图蒙混。而在诸多试卷中,有两份却超尘脱俗,其文辞藻华丽引得两位主考官不住点头。对唐伯虎和徐经有过接触了解的程敏政看到,赞赏不已,不禁脱口而出:“这两张必是唐寅、徐经的试卷”!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很快被人们传了出来。而当时有很多人都知道唐寅、徐经与主考官交往亲密,于是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主考官必然提前漏题给了唐寅、徐经二人。风声越传越响,有位叫华昶的官员向上举报,弹劾程敏政漏题。接着唐寅、徐经被迅速控制,投入大牢拷问

在朝廷审理此案的大半年中,徐经在严刑逼供下,透漏出“程敏政曾经接受过自己的金币”一说。不过一段时间后,他又补充说是“素来仰慕程敏政的才学,这些金币都是教的学费,而其中的钱也有唐寅的一份。”唐寅则始终并不认账。

此事最后引起了明孝宗的极大关注,他敕令程敏政审查录取名单,并找出唐寅、徐经二人的试卷,另一位考官李东阳连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孝宗还放下狠话,若不查个水落石出,你们这些人就把脑袋都留下吧。

眼看舞弊者唐寅、徐经二人就要被天威制裁。然而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经程敏政审查,李东阳等数十位试官共同认证,唐寅、徐经二人均不在录取之列。也就是说,那两份试卷,根本就不是唐寅和徐经的。

这个调查结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意味着,所谓的舞弊者唐寅、徐经二人,根本就是被冤枉的。

朝廷对于此案也有些犯迷糊了,有没有过舞弊呢?最后干脆各打五十大板,程敏政“疑似”受贿,革职回乡。举报者华昶因奏事不实,被降职处分。唐寅、徐经二人均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到地方上做小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篡改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篡改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唐寅 唐伯虎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