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雍和宫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雍和宫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雍和宫以前是干什么的?
雍和宫,最早叫做雍亲王府,是雍正即位前的居所,也是乾隆皇帝诞生的地方
乾隆皇帝在一生挚友章嘉活佛三世的支持下,将雍和宫改建成传播藏传佛教饿寺庙,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雍和宫既有***建筑的特征,又有西藏寺庙的特点
雍和宫是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给四皇子胤禛建造的府邸,也就是后来的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的时候,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将灵柩停放在这里。
后面因为乾隆帝也在这里诞生,雍和宫也算是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雍亲王府。
雍正在这里居住了15年后,突然之间(康熙四十八年),他由贝勒升级为了“和硕雍亲王”,而这座贝勒府也晋升为“雍亲王府”。
康熙逝世,雍正即位,这座陪伴了雍正数十年岁月的王府正式结束了它的使命,而雍正也没有忘记它,将它升格为皇帝行宫,改名为“雍和宫”。
佛教寺庙。
北京雍和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天福寺”,后改称“雍和宫”。雍和宫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佛教与藏传佛教文化融合历史。北京雍和宫,作为一座佛教寺庙,自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雍和宫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还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的地方。其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被定为京师国子监和江南布政使衙门,又改名“南京礼部尚书府邸”,从此定名为“雍和宫”。
雍和宫从最初只是一座佛教寺庙到现在成为一座集政治、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宫殿式建筑群。
雍和宫的由来?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府邸。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为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喀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500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檀木大佛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雍和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十五世纪。 《清宗人府事例》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二子允礽、皇四子允祯、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锇……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允祯、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允祯……”。文中提到的皇四子允祯(胤禛)即:清朝雍正皇帝。这时是贝勒身份,按照贝勒府府邸的规制,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将明朝时期太监们居住过的官房(清朝定鼎北京后将这里划为内务府官用房)分给了他。康熙三十三年(1694)胤禛搬进府邸,取名“贝勒府”。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这时的雍和宫从规模、建制到人员配备都与从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座昔日的“贝勒府”真正发生历史性改变则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结束了他为期六十年也是清朝历史上最为长久的统治历史。同年,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是为雍正皇帝。皇帝随即迁入宫中,但对曾经居住过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雍和宫作为帝王行宫和“龙潜禁地”的历史便由此开始。
“雍和宫”是胤禛做皇子时的王爷府------雍亲王府。胤禛继承皇位后帝号雍正,住进皇宫的雍正皇帝把这个具有深厚感情的府邸作为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为念亲恩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也多次写诗把雍和宫成为自己的出生地,《雍和宫瞻礼》就是其中的一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雍和宫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雍和宫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