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 黄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 黄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是发生在唐朝晚期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发生于黄巢领导的农民群众对于唐朝政治***、赋税重压、兵役苛刻等问题的不满。黄巢起义在很短时间内就迅速占领了大片地区,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冲击。
然而,黄巢起义后唐朝并未完全灭亡,而只是陷入了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黄巢起义导致唐朝***的威信和实力大幅削弱,许多地方贵族也借机割据自立,形成了分裂的局面。此外,唐朝内部还存在大规模的军阀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威胁。这些因素导致唐朝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大部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统治能力。
因此,黄巢起义算是唐朝的一次重大危机事件,使得唐朝陷入了混乱和分裂的局面。虽然唐朝在历史上还存在了一段时间,但黄巢起义的影响使得唐朝的统治权威和国力逐渐衰弱,名存实亡。最终,唐朝在907年正式瓦解,结束了长达290多年的统治。
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这样的情况在于,各地存在着大量拥护唐王朝的官僚、地主等等,而这些人在黄巢起义的浪潮退去后,近乎被席卷一空。而这些同中晚唐相互依靠的存在失去后,使得唐王朝近乎陷入了一种瘫痪的状态。
当然,统治基础被动摇仅是唐朝名存实亡的一个方面而已,唐朝所以会因为黄巢起义而走入窘境,同时也在于持续数年的战乱,给足了野心家以机会。诸如起义军降将朱温,以及沙陀人李克用,在黄巢起义结束前后,大举扩充自己的实力。尤其是朱温,甚至占据了河朔强藩魏博镇。当然,朱温的经历仅是唐末历史的一个缩影而已。南方的淮南、岭南等地,在黄巢起义后也摆脱了唐王朝的控制。
由此可见,在黄巢起义后,群雄失驭的情况成为了唐朝皇帝的肘腋之患。实际上,在黄巢起义之前,唐朝虽然也有藩镇根据的情况存在,但在总体上除却“河朔型”的藩镇外,其余各地藩镇大体上都听从唐王朝的号令。但是,黄巢起义过程中,因为唐王朝无法顾及各镇的原因,使得各镇节度使纷纷趁乱互相吞并。而这样的情况,在黄巢起义结束后也没有停止。以至于,朱温最终成为了唐末最大的藩镇割据。
唐朝所以在黄巢起义后,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存在,同时也在于唐朝皇帝直辖军队的损失殆尽。在对抗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唐朝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军队只有神策军,而就是这支唐王朝斥重金打造的军队,面对农民军却是一败涂地,而溃败的神策军则多被各地藩镇所吸收。随后唐朝虽然又组建了一支神策军,但是“不战自溃”成为了这支军队最为真实的写照。
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唐朝所以在起义浪潮退却后,失去对各地的掌握,完全在于皇帝手中缺少一支可靠的军队来威慑各镇。要知道乱世以兵为先,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时间,便在于唐朝皇帝维持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存在,使得各藩镇不敢轻易窥伺皇权。而唐末起义则使得唐朝失去了这支唯一能够依靠的军事力量,那么自然也就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存在。
因为黄巢起义时,双方主战场也是在中原,没有波及江南。但是,中原各藩镇联合围剿起义军,黄巢无奈之下将战场转移到江南,攻击唐朝财税重地。878年,黄巢率兵攻击浙江杭州,而后南下福建,攻入广东。接着,又从广东北伐,取道广西进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最后进入关中,攻取长安。
黄巢转战江南,***取“流寇战术”,没有固定的后勤补给基地。
为支撑“流寇战术”,黄巢军队经常劫掠,所过之处,人烟断绝,赤地千里。
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被黄巢起义军打破,唐朝失去了立国之经济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 黄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 黄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