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历史在哪里发展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历史在哪里发展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朝的国都是哪里?
隋朝的国都是京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大兴城,又称唐代长安城,始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盛唐时期达到100万左右。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一百万。唐末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东都洛阳,是隋后期的首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唐朝时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玄宗、昭宗、哀宗都将其作为帝都,时间共近50年,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城内有隋唐时代面积最大的宫殿群――洛阳宫,和中国历史上最高大的宫殿建筑――万象神宫。
隋朝的都城在长安,为什么杨广开凿大运河要从北京开始?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官方博物馆,不是某一个人的认知能代替的,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因为大运河是把全国富庶地区的物资运到都城洛阳的!你说以北京为中心是明清时候的事了,驴唇不对马嘴!隋朝是隋炀帝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杨广已经把都城迁到洛阳了!你的问题时间上对不上,应该是都城在洛阳,开凿了隋唐大运河,到元明清后都城在北京,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你这问题问的本身就是个错误!
开凿大运河一直是隋炀帝身上一个比较大的争议点,用“罪在当代利在千秋”来形容似乎是比较合理的。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疏通的大运河并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当然京杭大运河确实是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疏通来的,就如同隋朝的大运河也是在过去几个朝代的劳动成果基础上得来的一样。不过,无论如何,北京并不是大运河的起点。
现在的北京地区在隋炀帝时期就是涿郡,涿郡这一称谓远比不上后来的幽州。
下面四姑娘就来说一说隋炀帝时期的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运河开凿是在旧有水渠的基础上加上自然河流疏通得到的。
杨广在继位的第二年即大业元年开始下令开通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开始,将谷水和洛水引到黄河,之后还有汴水入泗水,再到达淮河。实际就是连接了洛阳到淮河畔的泗州,这一段是由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民众疏通完成的。
之后就是邗沟(山阳渎)的疏通,当时是征发了淮南十余万的民众来疏通这条水渠,连接了楚州到扬州地区。疏通的水渠宽度是四十步,水渠旁是御道,栽植柳树。
再往南的一段在大业六年继续疏通,这次疏通的是江南河,连接京口(江苏镇江)到余杭(杭州)地区。全长800余里,宽度达到了十余丈。
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构成了运河的南段,这段运河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南方的粮食运送到两京地区。
隋炀帝下令疏通的北段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的正月就开始疏通这一水渠,当时征发了河北诸郡五百余万民众,男丁不够了,就妇女顶上。这一水渠的疏通是最困难的,历时最长,耗资最多。将沁水向南引入黄河,而往北通到涿郡(北京),于大业五年竣工。也就是说涿郡是永济渠的终端,而不是所谓的开端。
永济渠的开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证了东北税收的顺利收缴,最重要的是,永济渠一竣工,隋炀帝在第二年就开始了征讨高句丽的***,征发了大量的民众来造船、运送粮食,然后广征天下之兵,不论远近,一律到涿郡***。隋炀帝更是在大业七年乘着龙舟从洛阳到达涿郡视察。不过准备充足、耗兵达到百万之众的第一次东征却华丽丽的失败了,更令隋炀帝想不到的是,这还只是他失败的开端而已,之后还有亡国在等着他。
所以,永济渠的主要作用在于军事意义上,即通过永济渠,帝国的粮食和士兵能够最迅速的到达东北地区,为攻打高句丽做准备。当然这条水渠的政治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夸耀帝国的实力,毕竟隋朝结束了之前数百年的分裂期,终于实现了统一,必要的夸耀也是政治的重要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历史在哪里发展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历史在哪里发展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