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庙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庙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宗庙号由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京的前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为了拉拢人心,弘光***为遭到明朝官方不公正对待的景泰帝朱祁钰***,上庙号为明代宗。
南明***上庙号的人似乎犯了一个错误,代宗并不指的是代理的意思,其即为原来的世宗,两者相同意思,因为前面有了明世宗朱厚熜,所以只能上代宗庙号,世宗的意思就是世系发生变化,非嫡系继承大统。这个可以用在周世宗柴荣身上,因为他不仅不是嫡系,还不是宗室,也可以用在明世宗朱厚熜身上,因为他是以明武宗堂弟的身份继位的,同样也不是嫡系。但是朱祁钰不一样,在朱祁镇兵败被俘之后,当时是有太子的,也就是说有直接继承人。明显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嫡系继承人,所以代宗的庙号严格来说是不正确的。
明朝两祖为什么改庙号?
明太祖并没有改庙号,明太宗朱棣在嘉靖皇帝继位后,被改为明成祖。因为太庙牌位只有九个,嘉靖想把自己父亲抬进太庙,就得把朱棣移出去,由于朱棣功绩伟大,诸多大臣反对,嘉靖把朱棣庙号改成明成祖,于是明仁宗牌位被移出去,嘉靖把生父抬进太庙,加封皇帝,称明睿宗
祖宗,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历代帝王的庙号裡,开国者为祖,后继者为宗。对于历代皇帝而言,祖宗更是代表政治正确和***的合法性。这个特性随着朝代推进,越发明显,自宋起,历代皇帝都会帮前一任皇帝编训谕集传世以为制。宋朝的士大夫,就言必称祖宗之法,王安石曾因说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而饱受天下士大夫的攻击。明清更是如此,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和清朝皇帝的祖制,都成了后世皇帝和大臣行为的准则及依据。但就是如此尊崇祖宗的背景下,明朝居然神奇地出现两个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而明朝的两个祖就十分都有有意思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庙号来源无可争议,人家是开国之君所以用上这个称号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是明成祖朱棣就不一般了。
他发动了靖难之役获得了皇位,甚至被一些人唾骂为乱臣贼子,但是朱棣在文治武功方面确实做得也蛮不错的,特别是在迁都北京之后,驱除蒙元势力,为大明江山的稳固做下了很大的贡献。
其实一开始朱棣的庙号被上为了“明太宗”,但是时间来到嘉靖朝之后,因为嘉靖的帝位来自其堂哥,而且其父亲并不是皇帝,为了在太庙中可以给自己父亲腾出一个位子来,所以才将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这样就给全天下之人没有了什么口实,足见明成祖的庙号若没有当年嘉靖皇帝带来的小插曲如今依旧还是明太宗了,原因真是不简单啊。
明朝庙号跟谥号的区别?
对于我国古代皇帝的称呼,一般来说是与他们的谥号、庙号和年号有密切联系。例如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孝武皇帝是刘彻的谥号、万历则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首创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始创的年号“建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此后年号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一般来说,古代帝王在遇到大事时都会更改年号。到明清朝两个朝代时期,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我们通常用其年号作为当时皇帝的称谓。
庙号,是我国古代帝王死后被后代供奉于庙堂时所用的名号,庙号大约起源于商朝。在周朝至秦朝这一段时期,庙号曾一度被废止。而后到了汉朝之后有重新恢复了庙号的制度。一般来说,庙号常用字为宗、祖。
谥号,是指在人死之后,后人根据其生平给予其一定文字的概括评价。谥号制度大约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秦朝时被废除,西汉时恢复谥号的制度。谥号大致可以分为:具有褒奖意义的上谥、具有贬义批评的下谥以及同情怜悯含义的平谥。除过古代皇帝会有谥号之外,一些有爵位的诸侯、有品级的官员和一些文人隐士也会有谥号。
习惯上,我们在称呼汉朝皇帝时,用的是其谥号;称呼唐宋皇帝用的是庙号;而称呼明清两代皇帝则是用的年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庙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庙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