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 老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 老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外国人是怎样看待明朝灭亡的?
在外国人眼里评价最高的三个中国朝代是汉、唐、清,明朝的体制放到近代很可能亡国灭种,而且其封闭自大的心态较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灭亡对中国而言,利大于弊,是一件好事,如果明朝不灭亡现在的西方面对的就不是日益强大的中国,而是苟延残喘的中国。
西方人眼中的明朝是怎样的?
明朝年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充满智慧和强大的民族。中国有精美的陶瓷,五彩缤纷的绸缎,军队装备精良拥有杀伤力大的火药武器。明朝开启的海上丝绸之路对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在中国历代中,外贸经济往来最活跃的朝代数明朝。
研究历史,就要抽丝剥茧,找到其最深刻的根源。先让我们看看明清两朝与同时代的西方(主要是欧洲的历史背景)。
先说说大明朝(1368年~1644年),同时代的欧洲正经历着文艺复兴的熏陶,资本主义萌芽在倔强而缓慢的成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如日中天,纵横于欧亚大陆。可说当时的西方世界正是黎明前的时刻,处于封建君主时期,至于经济仍然是人力畜力驱动的农耕手工,方式与明区别不大。14***年左右达伽马拉开大航海时代序幕,由此整个欧洲如打鸡血一般进入殖民和掠夺的***,而领先各国航海的明朝,却对此无动于衷。
到了1644年明亡,中华进入另一个封建朝代——清,一如既往的遵循着千年不变的模式。真正拉开差距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效率,自此西方进入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时代,而当时闭关锁国的大清,正是乾隆帝执政第三十个年头。
在以上背景下,来看看西方人眼中的明朝。
对于那些赞美之词或不屑之评,多说无益,只说一下基本态度。
对于几万人口在欧洲为大城市的蛮夷们来说,到了百万人口的明朝城市,自然是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种感受比较恰当,对大明先进的城市管理,民众的乐观向上,繁荣的经济状况自是不吝溢美之词。
相比之下,于近代的“乾隆盛世”,欧洲已经走在时代前列,昔日蛮夷,满怀对上国的美好想像,眼中看到却是巨大的落差,必是大失所望。失望之余,也不要指望获得赞美。尽是一些贬低之言:如垃圾满地,居民面黄肌瘦,精神萎靡,城市中到处都是开口粪池等……昔日的天朝上邦,即将沦为被其任意欺凌的对象了。想来满清侥幸得了天下,对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也确实不怎么样。
谢谢您的邀请。中国地大物博历朝历代都在西方人眼中都是一个很大很了不起的国家。虽然有那么一段屈辱的历史但仍然不失她的伟岸高大。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让西方人羡慕地域辽扩人民勤劳勇敢让西方人敬仰,身为中华儿女让我们自豪吧!袓***亲!
元朝灭了南宋,开启了中华一统的局面,历史上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全面占领,但元朝只延续了一百年,明朝作为中原王朝的代表从元朝手中夺回了控制权。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开启了由汉族统一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
一、先来说说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初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疆域图
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外交:郑和七下西洋,同时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出使、、等西域十八国,并著述《》、《》等。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_a***_]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明朝管理外国人事务的是哪个部门?
明朝管理外国人事务应该属六部之一的礼部与九寺之一鸿胪寺吧。从二者的职能管理来看,礼部下设四个司的另外“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的两个司分别负责宾礼管理外宾接待事务和负责安排筵飨伺候牲牢事务。九寺之一的鸿胪寺,独立于中央职能部门,级别上与尚书六部基本平级,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鸿胪之鸿同“洪”:大也。鸿胪,本义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其主要作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从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使臣之复命,谢恩,并鸿胪引奏的礼仪过程。从两套机构工作的重叠,老漁想到了重八帝疑心所致,但在重叠工作中细微之处的严谨态度,却也不觉为过。哎!明朝那些事儿……
西班牙曾经设想,以一万士兵征服明朝,这有可能实现吗?
那要看运气了。如果是在明晚期可以。如果是在郑和下西洋时期,一万西班牙人都不够塞牙缝的。不但一个都活不了,可能还会导致欧洲灭亡。大明王朝在鼎盛时期,总体实力可消灭整个地球
大明再垃圾,也不可能像满清被2万八国联军攻陷首都那样,被区区2万西班牙士兵征服!
大明要是一早知道这份***的话,无非是在史书上多记一笔“夜郎自大”的故事。但在西班牙人自己看来,却并非完全痴想妄想,人家似乎还真有这个底气!
16世纪巅峰时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3000余门大炮 、数以万计士兵的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横行无忌,让其他欧洲国家的舰队都退避三舍。
而在面对生产力还介于石器到青铜时代的美洲土著时,西班牙殖民者完全就是降维打击,相传灭亡阿兹台克帝国用了600人,灭亡印加帝国用了180人。就靠这点人征服了接近2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据说印加帝国皇帝还带了接近10万和180个西班牙人对战,结果被一边倒的大***。
当然,事实并不像传闻中那么轻松和一边倒,
首先是由于美洲土著文明太落后,还介于石器和青铜时代,金属武器、铠甲通通没有,有的只是黑曜石刀,甚至连马这种大型牲畜都没有驯化,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骑兵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三体文明来降维打击了。
另外,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都是松散的部落联邦,建立在暴力征服的基础之上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一遇到外敌就土崩瓦解了。西班牙殖民者也是联合众多被阿兹台克、印加帝国压迫的印地安部落组成联军最后实现征服的。
明朝不可能,异族军队多次兵临北京城下。但清朝就不同了,英法联军不足两万人就打到北京城,赶跑满清皇帝,抢了圆明园。还只伤亡了几百人!这应当就是同族***与异族***的差别吧:能否动员人民的力量。
首先说结论,完全没可能,在说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我们都知道,“日不落帝国”指的是曾经盛极一时,充当全球霸主的大英帝国,其实,有个国家比英国早几十年就使用了这个名号,那就是西班牙。
16世纪时,西班牙从航海崛起,建立了最强大的海军——“无敌舰队”。16世纪末,西班牙殖民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拥有财富不计其数,领土面积超过了3000万平方公里。
当时,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就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是,菲律宾***匮乏,物产贫瘠,而且还国土狭小,经常受到海盗的攻击。在菲律宾,这些西班牙殖民老爷的日子并不好过。这时候,他们把主意打向了中国。他们也知道,比起蛮荒的菲律宾,中国的条件不知道要好多少。
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第三任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弗朗西斯科·德·桑德还真精心制定了一个入侵方案,他***用四到六千名装备精良的西班牙士兵,另外再招募一些日本和中国的海盗,杀向中国。
弗朗西斯科·德·桑德为了得到国王的支持,向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行动会很容易,....中国人一般没有武器,也不使用任何武器……他们的枪术和马术都不行,两百人的海盗就可以洗劫一个有三万居民的城市……从吕宋岛出发只需两天就能到达中国南部海岸,两到三千的部队一旦上岸就能占领一个省。”此外,根据从传教士那里得到的信息,这位总督还做了如下估计:“中国人普遍受到压迫,他们会借着西班牙的征服行动来反抗明朝……只要我们展示出仁慈、权力和宗教,他们就将被牢牢掌握。”
但是这个***被腓力二世果断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没钱,当时西班牙表面看风光,实际上债台高筑,每年税收的将近一半要用来还债,腓力二世并不想冒这个险。
但是穷的现实并没有打消西班牙人的狂热。接替桑德的是圣迭戈总督,他在1586年特意在马尼拉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主题就是如何征服中国。这次会议制定了一个规模更大更细致的***,从西班牙本土派来一万到一万两千军队,再招募一万左右印第安人和日本人,兵力可达两万多。并且还有可能得到葡萄牙的增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 老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 老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