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郭沫若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郭沫若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郭沫若为什么执意要发掘明朝皇陵?
第一个是郭沫若觉得《永乐大典》在明长陵当中,这是一本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收录了各种古代各种文献,约3.7亿字。
这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郭子兴。
郭子兴是元末红巾军将领,也是明太祖崛起的重要人物,郭子兴病逝之后,其势力都归于明太祖,他的三个儿子,一个战死,两被明太祖所杀,但郭子兴还是有后代的,有个儿子叫郭老舍。而郭沫若就是郭老舍的后代,郭沫若也曾说:“朱家斩郭家祖辈”,有不少的人认为郭沫若挖皇陵还是有私心的。
郭沫若受到明十三陵什么影响?
郭沫若并没有受到明十三陵的影响,相反他是发掘明十三陵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1955 年 10 月,时任北京市***的吴晗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名向政务院提交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获得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1956 年 5 月,考古队开始对明定陵进行发掘。
这次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主动发掘帝王陵寝,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和缺乏考古经验,在考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造成了一些文物的损失。
郭沫若真实身世之谜?
郭沫若曾自曝身世,自己是郭子兴的后人,而郭子兴是元末红巾军的领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恩人以及岳父。郭子兴有三子,大儿子战士,二儿子和三儿子嫉妒朱元璋,两人对朱元璋怀恨在心决定加害,但被朱元璋发现,处以***。不过在历史上,记载着郭子兴的第四子,名叫郭老舍,也就是郭沫若的祖先。
郭桓和郭沫若有啥关系吗?
郭桓和郭沫若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同姓。
郭桓(?-1385),明朝初年大臣,官至户部侍郎。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其他官吏,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史称“郭桓案”。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在我国考古界,有一个铁律: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这是一次心酸惨痛的考古悲剧带来的启示。
这个悲剧就是定陵的考古挖掘。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经***院授权,有***、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
定陵挖掘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1955年10月9日,北京市***吴晗带领一些文艺界名流到明十三陵参观。
中午时,他们在长陵东边的柿子园休息聊天。吴晗不但是***,同时也是明史专家,写过《明史简述》等著作。聊天中对郭沫若等人说:“永乐皇帝就埋在长陵,如果挖掘长陵,建个博物馆,把长陵中的文物展示出来,肯定对研究明史有重大推动作用。”郭沫若等人深表赞同。
于是,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便送到了国家政务院,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消息传出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他俩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文物保存、复原技术都不过关。根本不具备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但是吴晗等人决心已下,无法改变。他们觉得全国解放好几年了,老一辈专家和新一代大学生联合,就可以胜任挖掘工作了。
明清的皇陵其实都比较倒霉,这种倒霉是被有心人盯上的倒霉,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去挖掘,比如说雍正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坟被孙殿英刨开,里面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甚至连尸体都被随意丢弃在一旁,而正常情况下刨坟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图财,还有满足某些兴趣爱好和好奇心。
中国自古一直有厚葬的传统,在有权势和财富的人眼中,对自己死后的事情也是非常看重的,生前享受的荣华富贵,死后也想要继续享受,生前自己最在意最喜欢的东西基本上都会带走陪葬,所以坟里面金银财宝各种好东西多得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地底下埋的东西比现存世界上的还要多,这也让很多人对地底下埋的东西产生了无比的兴趣。
而明朝的皇陵自然里面的好东西也不少,特别是明朝有一些东西让现在的一些学者专家非常的向往,这也是定陵被开挖的原因之一,只是定陵的开挖的主要原因不在这里,定陵之所以被开挖只是因为是开挖只是为了以后打算开挖乾陵和秦始皇陵练手做准备的,可怜的万历皇帝非常的倒霉,成为了一些人的陪练。
决定对皇陵下手的人是一帮文人,天天嚷着挖坟考古,而郭沫若最后主动向上级请示开挖帝陵,最先是想对明朝皇陵里面最大陵墓的长陵下手的,只是由于经验不足怕坏事所以就对小一点的定陵下手,最终定陵被打开,里面出土了非常多的文物,但是由于条件和技术和经验有限没有保护好,导致许多的文物遭到了破坏,损失非常的严重。
事后郭沫若还打算对秦始皇陵下手,又想对武则天的乾陵下手,最后都被周总理拒绝,定陵的惨痛教训让那群跟着开挖的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没有得到善终,只有郭沫若对帝陵的开挖念念不忘,其实他之所以想对这些帝陵下手,最主要的是里面帝陵很可能有一些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学巨著在里面,而郭沫若做为一个文学家,对这些有抵挡不住的诱惑。
开挖定陵只是练手,本来想开挖长陵的,长陵里面有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呢?明朝的巨著永乐大典就很有可能埋在长陵里面,所以有人想开挖长陵也是很正常,而后来想开挖乾陵,因为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稿就有可能埋在里面,这难怪郭沫若对这些帝陵念念不忘,直到死的时候都还留有遗憾,至于郭沫若的为人如何我们就不多说了,天下皆知的事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郭沫若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郭沫若明朝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