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有料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有料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有几个皇帝以南京为都?
明朝是从永乐年间开始把北京作为都城来修建的。建成于1420年,也就是永乐18年。所以说,永乐皇帝他继位后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南京度过的,这样算的话,有三个皇帝以南京为都。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文皇帝朱允炆,永乐皇帝朱棣。
明朝只有前两个皇帝朱元璋和朱允炆以南京为首都,第三个皇帝朱棣也在南京办公过很长时间,不过后来将首都迁到了北京。
因为朱棣一直在北京生活,当皇帝前封地就在北京。首先是对北京有感情,其次在北京对于抗击北方的敌人更方便。
所以朱棣登基为帝后就开始筹划将都城迁到了北京。
虽然都城迁走了,但是南京也被当做留都。表面上是实行双京,也就是两个都城。在南京同样设置了六部等机构,其实没什么真正的政事处理。基本就是官员们养老的地方。
到了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明朝的残余力量拥立崇祯的堂弟为帝,跑到了南京把这里定位都城。不过很快就被清兵灭了,不能算是真正的政权。
个人认为明朝有四个皇帝以南京为都,下面就为大家细细道来——
明朝初年有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三朝时曾定都于应天府(南京)。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1402年靖难之役朱棣进入南京,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北京),南京降为留都,但依旧存在六部机构。
明朝定都南京共64年,是南京第一次称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不是南朝时期偏安一隅的国都。
看到这里肯定又有人骂我数学是哪个老师教的了,明明是三个,怎么冒出来四个呢?
其实1644年崇祯皇帝帝殉国,福王朱由崧被留守南京的六部九卿拥戴监国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不过1645年弘光***就被满清攻灭,明朝复都仅南京1年。
请问列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这类书籍算是野史吗?
这类书籍不算野史,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了的通俗易懂历史类文学,大家可以把它们当小说看。
实际上,这类型的书籍是作者结合枯燥无味的史料,融入了自己的观点,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重新演绎了一下。大方向没有什么问题,一些细节方面,历史上并没讲清楚,书中则加入了很多现代人的思想,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部书。
相对来说,《明朝那些事儿》更偏向历史事实,《万历十五年》则加入了太多作者的主观想法。
比如里面关于海瑞的篇章和李哲的篇章,有点过于主观了,说它是散文吧,它历史水平又很高,说它是历史吧,它散文水平又不错。所以,就当做一部历史性散文吧,在明粉圈子里不是有句话叫“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
这类型的书看看图一乐就行了,真想研究历史,还是去找正儿八经的史书去看,才是王道啊。
算是,也不算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你如何看待正史和野史的界限!
一般野史和正史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2个方面:
正野史狭义的界限,就看是否具备官修许可。从这点来看,以上两本书显然不具备,是“野史”无疑。
广义的界限,也即现在通常理解的,就是看史料的可信程度。可信则“正”,不可信则“野”。
以上两本书,整体是基于官修历史所撰写编著的,来源、依据可靠,当然可信程度高,自然也就可以归类为“正史”。
正说反说都行,那岂不废话,没啥意义了?
且慢,其实这两本书,应该叫通俗历史读物更合适,而不应该用正野史区分。
野史指的是没有根据的虚构架空的历史纪录,基本经不起推敲。比如朱元璋火烧功臣楼,康熙传位十四阿哥一类的历史传说故事。因此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不算野史,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基于已经研究成熟的史料而成书的。因此这两本书应该算通俗历史读物或者历史小说。
但这两本书并不能作为完全的史料来看。因为历史本就是一个集诸多人物和事件的复杂纪录***。我们读史其实有误区,那就是以单独***的性质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以几段历史事件去评价一个朝代。这无疑是片面且主观的,因为人会变,国家也会变。因此那些事和十五年这两本书并不能完全作为历史资料的替代,因为太主观,也太有个人好恶情绪在里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有料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有料明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