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年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年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彼已游心举业外矣的意思?
出自明代钱德洪的《王阳明年谱》:四子见其文字日进,尝愧不及,后知之曰: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何及也!
译文:四个人看到他(王阳明)的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曾经非常惭愧自己比不上,后来觉悟地说:他的心思早就在科举考试之外了,我们哪里能比得上!
明代学界的“绪山先生”是谁?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王雪慧
钱德洪,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时人称“绪山先生”,他是明朝儒学大家王阳明的大***之一,对心学的研习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在王阳明身后,他致力于四处讲学,传播阳明师说,逐渐成为引领浙中王学的领袖人物之一。
钱德洪
钱德洪出生于弘治九年(1496年),浙江余姚人,名宽,字德洪,后来为了避讳,改字为名。因为经常在灵绪山中通读《易》,所以号绪山,后来被学者尊称为绪山先生。钱德洪的祖上也是极为显赫的,他是吴越武肃王钱缪的十九世孙,年少的时候钱德洪以朱子学为主,立志进入官场,正德十四年钱德洪乡试未中,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以往为考试而读书的想法,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专心研习学问上。钱德洪接触到王阳明的学说是非常偶然的,并且他对心学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到认可是经由了一个过程,其后钱德洪拜王阳明为师,跟随在他的身旁。
钱德洪文章
钱德洪从学于王阳明,将其所有心思放在研究心学上,对“良知”学说造诣颇深,且其学经历了“三变”,一是认为“以为善去恶”功夫为“致良知”,二是认为“良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三是认为“良知”也并非是没有善恶,“唯当即吾所知,以为善者而行之,以为恶者而去之”。1钱德洪在不断地讲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他一生致力于研习学问,学识渊博,其著作有《阳明夫子年谱》、《濠园记》、《言行逸稿》、《会语》、《论学书》等,成为了当时浙中王学的领袖之一,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黄宗羲就曾说道:“龙场而后,四方***始益进焉。郡邑之以学鸣者,亦仅仅绪山、龙溪,此外则椎轮积水耳。”2
钱德洪集
钱德洪一生中将传播阳明学说为己任,他的思想深受王阳明的影响,但是其仍有自己的见地,对“天泉四句教”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且认为治学要注重“为善去恶”之功夫。钱德洪致力于将王阳明语录整理成书,推动心学的向前发展,由其收录整理流传至今的《文录》、《阳明夫子年谱》等对我们研究王阳明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出过家?
梁武帝萧衍分为四次出家,第一次出家是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第三次出家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梁武帝未出家之前梁朝各方面发展还是不错的,但是梁武帝信奉佛教出家是梁朝分水岭,由于几次入寺做和尚梁武帝崇尚佛教,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甚至引狼入室造成侯景之乱,对南方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自己最终也被饿死在寺庙里,
朱元璋是幼年父母双丧,无依无靠,为了能活下去只能去家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正当他刚刚为僧50多天之后,因为饥荒越来越严重,直至蔓延到了寺庙,人们前来上香的香客越来越少,寺庙也就开始面临饥荒的问题。于是,这一天,寺庙的方丈就将他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而会议的核心精神就是让他们开始奔赴不同的地区,前往化缘。而朱元璋负责化缘的指定区域就是淮西和河南。也正是这一段时间当中,不但磨练了朱元璋的意志,还增长了他的才华,使得他离开寺庙后加入义军队伍如鱼得水事业越做越大,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建立了享国279年的明朝,
野史说清朝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去世万念俱灰去了山西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这个越传越广让社会上的人都是这么认为,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是顺治皇帝是染天花死了,虽然曾经有过出家的念头,但是死时并没有当和尚,而康熙也是得了天花只不过上天给了他运气被治好了,而他也继承了顺治的皇位
经常看历史剧的人都知道清朝的顺治皇帝突然出家去当了和尚。那历史上除了顺治还有哪些出家的皇帝?当然有:
例如,东汉时期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他的一生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那就是将佛教引入中国。刘庄在少年的时候就聪慧过人,展现了异于常人的智慧。将佛教引入中国之后,刘庄还做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修建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庙,白马寺。这是因为对国家治理有方的皇帝,在他的一生当中也做出了许多卓越的成,就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并且惩治了贪官污吏。
另一位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统治的初期,他能够很好的治理国家,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定的政策方针。但是在晚年的时期就开始沉迷于佛教无法自拔,这时候就对朝堂上的政史有所懈怠,曾经还两次舍身入寺。因此在后期也是一位不爱江山美人爱佛祖的皇帝。
后来北宋时期,南边的大理国也信奉佛教,前后有十多位皇帝出家。不过,这些都是自愿的,最厉害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农民出身,因生活所迫才出家,后来才投靠郭子兴,参加义军,逐渐攀升,当了皇帝。
朱元璋之孙建文帝出家的故事还是扑朔迷离的,朱元璋驾崩一年后朱棣带兵造反,而真正的皇帝建文帝还没坐稳就被自己的叔叔给打了下去,被迫当时逃出宫去,当时朱元璋在死后留了一个箱子,说有大难才能打开,建文帝打开后里面有袈裟、剃刀、鞋帽、度牒、白银。还留了如何出来皇宫的方法。
武则天削发为尼算一个吧?
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前后共有500多位帝王。其中信佛信道、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的数不胜数,要说出过家或皈依佛门的还真不多,按朝代顺序来排列,有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武周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等等。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皈依佛门的皇帝——梁武帝萧衍。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萧衍和萧齐皇族是同宗,他的父亲萧顺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族弟,曾做过侍中、卫尉等***,这都给萧衍后来的人生创造了先天的优越条件。
萧衍自幼聪明,博学多才,胆识过人。凭借家族的背景和自己的努力逐步升任为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公元493年,齐武帝去世后,历任几位皇帝均治国无术,到萧宝融时,萧衍做到了大司马,掌握着南齐的大权。
公元502年,萧衍干脆逼箫宝融禅让,自己登上了皇位,改国号为梁,萧衍为梁武帝。
萧衍即位后,勤于政务,还很节俭,史书记载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还是蔬菜和豆类,在他的治理下,梁朝逐渐兴盛起来。
萧衍晚年时,沉迷上了佛教,前后共四次到同泰寺舍身出家,群臣为了让他还朝,前后共捐钱四亿将其赎回。从萧衍开始,佛教形成了僧人吃素的规矩,而且民间乱建佛寺,唐杜牧有诗形容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侯景本是羯族人,在北齐为官,因为人反复无常,受到排挤,带领上千人南下投靠了萧衍,被萧衍封为河南王、大将军。后来,萧衍与北齐讲和,但要以侯景为交换条件,于是侯景发动了叛乱,竟然一路打进了梁都建康。有意思的是侯景见到了萧衍后,居然被萧衍的镇定自若吓得汗流满面,连说话都结巴起来了,可能认为萧衍真舍身成佛了。
公元549年,86岁的萧衍在饥饿中死去。
后世欧阳修评价萧衍为:梁萧氏兴于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王夫之: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康熙评价为: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
【北京老汉】,首先对两个问题给予明确,一是皇帝,二是出家。
中国的皇帝始自秦始皇嬴政,只有嬴政之后的的帝王方可称为皇帝,先秦的君王不能称为皇帝。
出家应专指佛家,出家修佛乃为出家。中国的佛教乃自东汉方从天竺(现[_a***_])传入,故此皇帝出家之事在汉以前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出家的皇帝乃从魏晋开始分析算起。
中国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后先后有过四次大的繁盛期,随之也有四次大规模灭佛活动,皇帝出家多在四次大规模的繁盛期。
佛教大规模的繁盛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五胡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及元和清朝时期。西晋时期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五胡内迁,全国大乱,统治阶层为奴役百姓,大力推广佛教,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力建寺建庙,开凿石窟。物极必反,佛教过于盛行,寄宿于寺庙的和尚尼姑过多,造成国家赋税无以为继,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灭佛,主要是“三武一宗”:北魏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五代十国时北周的周世宗柴荣。
出过家的皇帝多在佛教繁荣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位:
1.南梁武帝 萧衍
2.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
3.南宋恭帝 赵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年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年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