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权势,唐朝历史权势有多大

kodinid 4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权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权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
  2. 唐代的节度使、北宋的太守,谁的官职更高权力更大?依据是什么?

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

唐朝三省中,尚书省权力最大。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发起,到唐朝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是唐朝的中央最高***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唐朝,三省的具体权限为“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的职责分工。

“中书取旨”,意即中书省负责领取圣旨,然后向下传达;“门下封驳”,即门下省负责谏诤,以匡正朝廷决策的失误或过失;而“尚书奉而行之”,是指尚书省奉旨负责决策的执行和落实。从历史看,尚书省形成较早,因为尚书省权力过大,才后设中书省和门下省,其目的就是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也最为庞大。唐代尚书省领管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24司。也就是说,相当于现代的人事权、外教、军权、司法权、民政、工程安排等权力,是均集中在尚书省的。 此外,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只有尚书省设在宫外。也就是说,尚书省具有实际执行权,其管理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大,而中书、门下两省都是在皇帝眼皮下做事,只能做一些上传下达、建言谏诤的事情,并无实际权力。

唐朝历史权势,唐朝历史权势有多大-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的节度使北宋的太守,谁的官职更高权力更大?依据是什么?

引言

唐代在景云二年以赫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正式建立节度使制度,玄宗时期共设有十位节度使,史称“天宝十节度”。宋代地方官制较为复杂,设有府、州、县,那么太守也就相当于地方的知府或者知州。

唐代节度使相比北宋的知府或者知州官职更高

唐朝历史权势,唐朝历史权势有多大-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要了解唐代节度使的权力,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在唐代,在州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道这一级行政单位,每个道下设州、县。每个节度使一般掌握一道或者数个州的地盘,随着藩镇割据的不断增强,这***行政单位已经形同虚设,随个各个节度使的相互征战,已经将州作为自己统治单位,一个节度使可能拥有数十个州的地盘。

(图为唐代疆域图)

在唐代,节度使设立以后,随着对外征战的需要,逐渐拥有军政大权,可以自己募集士兵,权力极高,在唐代官制中拥有正二品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这仅仅是还听从朝廷调遣的藩镇所拥有的权力。在河北地区的各镇由于安史之乱的历史问题,基本不听从中央号令,类似于一个独立王国。

唐朝历史权势,唐朝历史权势有多大-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为节度使官印)

在宋代,由于唐代因藩镇割据而灭亡,因此实行了权力划分的思想,宋代以路、州府、县为行政单位,因为实行分权的制度,各州、府的长官为知州或知府,各州通判虽为副职,但执行监督知州的责任,同时掌管日常行政工作,因此一州的实际管理者为通判,知州作为皇帝的亲派人员,行使制约通判的作用,一般知州由二品以上的官员担任,类似于今天的市委书记。

因此对比之下,唐代节度使的权力与知州的权力无法相提并论,就像***比市委书记整整大了一级。而且有的节度使甚至兼任***、***、省纪委书记、省军区司令为一身,知州可能做梦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权力。

节度使仍旧比宋代“路”的长官权力要大

这时,有人可能问道,那么两者既然差了一级,那么宋代各路的长官的权力能比节度使大吗?结果仍是否定的,前面说过,宋代实行分权的思想,各个路(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省)拥有数个长官相互制约,大致由转运使,提典刑狱使,安抚使构成,转运使负责财政和监察,提点刑狱使负责刑狱,安抚使负责本区域的军事工作。在宋代前期,转运使的权力极度膨胀,基本相当于一路的实际掌权者,但是随着宋代官职的完善,基本由上述三使共同行使权力,各使类似于今天的***、省***院长、省军区司令,一般来讲各路的最高长官为转运使。

(图为宋代疆域图)

相比于节度使,各路的转运使显得逊色了许多,但相比于唐代,宋代的官制进步了很多,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现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权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权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节度使 尚书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