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修书历史,明朝修的书

kodinid 4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修书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修书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修书的文言文意思?
  2. 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毁书大于修书?
  3.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完整故事是什么?

修书的文言文意思?

1、写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饷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

明朝修书历史,明朝修的书-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即时修书一封,曲叙别离之意。”

③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长老随即修书一封,使两个直厅道人径到赵员外庄上说知就里,立等回报。

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绍从其言,即修书遣陈震为使,来会孙策。

明朝修书历史,明朝修的书-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⑤《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王翦当下修书,缄讫,付与端和自去伺候行事。”

⑥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旋探知尼堪外兰已窜入明边,乃回赫图阿拉城,修书致明朝边吏,书中大意,是请归祖父丧,及拿交尼堪外兰。”

⑦冰心 《寄小读者•通讯二六》:“就是这百无聊赖、雨中静中的情绪,勉强了久不修书的我,又来在纸上和你们相见。”

明朝修书历史,明朝修的书-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编纂书籍。

①元 欧阳系 《京城杂咏》:“奉诏修书白玉堂,朝朝骑马傍宫墙。”

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毁书大于修书?

随着修书的开始,华夏文化迎来了灭顶之灾。《四库全书》修书的出发意义跟《永乐大典》不同,是为了更好的迎合统治者统治。在修书的过程中,有3000多种书籍被毁,很多的人被文字狱所害,许多书籍在修书的过程中被恶意篡改。可以说幸存下来被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都已经按照乾隆的意愿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早已脱离了原有的根本。

以此可见所谓的修书,不过是愚民的一种形式。历经十年的《四库全书》纂修,网罗天下的文人忙于这浩瀚工程之中,让天下的文人都沉浸在汉文化复兴的错觉中。真真是好手段,一次修书,即让天下文人再无心反清又将华夏文化篡改自己统治的利器。所以我们才说《四库全书》的出现,弊大于利,毁书胜过修书。而乾隆帝也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了封建集权的新高度。

因为过程中销毁了大量的珍贵典籍

不利于清廷统治的文献,例如,鼓吹反清民族观念,触犯封建礼制,违反程朱理学的内容。

另外,明代档案也只存留下三千余件,估计有最少有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再修书的过程中被销毁。还有忠诚于明朝的学士们的著作,也大多被列为***。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完整故事是什么?

1、版本一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

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

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2、版本二

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修书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修书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郭家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