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李渊历史讲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李渊历史讲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唐立国之战,李渊如何拿下长安?
先说战争结果,据史料记载:“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二十七日命诸军攻城,十一月初九占领长安。
十月二十七攻城,十一月初九占领长安,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前后不到二十天,看似风轻云淡,其实是运筹帷幄!
首先李渊起义前,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招集到一万余人。然后北联突厥贵族势力,依靠关陇、河东地主集团的力量,宣称尊炀帝为太上皇,拥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传檄郡县,起兵晋阳,建立了起义基础,做好了政治宣传!
其次,李渊军围长安后,并不急于攻城,而是严申军令:士兵不得擅自离营,不得入附近村落抢掠。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就收获民心!
最后,隋末农民战争打垮了隋朝统治,牵制了隋军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使李渊在兵力上面获得极大优势。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必须要兼顾天时地利人和,运筹帷幄,积极准备,考虑周到!
隋末民不聊生,战乱连年,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李渊自太原出兵。同年九月,李渊率军兵围河东。失败后遂***纳次子李世民与裴寂等建议,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隋朝诸县多请降。李渊率军渡黄河,进驻朝邑并遣长子李建成率领刘文静、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进屯永丰仓,扼守潼关,以阻隋军西援;遣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诸军数万人,沿渭水北岸经高陵迂回长安
李渊遣使告谕不应,对李渊的好意,守城军置若罔闻。十一月,李渊汇合李建成、李世民、刘弘基之兵20余万攻打长安,军头雷永吉率先登上城头,京城长安被攻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以“匡复隋室”的名义在太原起兵率3万人马直趋关中。
同年十一月九日,攻入长安。
次年五月,隋恭帝禅位给李渊。李渊随后建国,登基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
从大业十三年七月太原起兵,到同年十一月,李渊只用了短短的四个月,就从太原打到了长安,看起来进攻势如破竹,很轻松就攻破了长安。然而事实上夺取长安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下面我就给大家捋一捋详细过程吧!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隋朝廷马上就觉察到李渊的意图,于是派遣宋老生率军抵御李渊。六月,李渊率军接近霍邑,此时天气突变,连日来大雨连绵,行军受阻,加之粮草告急,于是李渊生出了返回太原的想法。
幸好李世民和李建成苦劝,李渊才同意与隋军在霍邑交战。不然***帝国就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霍邑之战开始后,李渊率兵正面牵制隋军,李世民看准时机率领精骑从背面包抄。隋军腹背受敌,遭到惨败,宋老生被杀,霍邑随后被攻克。
八月李渊进抵龙门,准备度过黄河,攻占长安。但是要从龙门渡河,就会遭到在龙门南面河东郡驻守的屈突通攻击。
隋末诸侯纷争,战乱连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自太原出兵。八月,在霍邑之战大捷后,乘隋军主力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大战之机,即沿汾水(今汾河)挺进,连下临汾、绛郡(治今山西临汾南、新绛),进至龙门(今河津东南)。隋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领兵数万屯河东(今永济西南),阻挡李渊军。
此时司马刘文静引突厥大将康鞘利所率兵500、马匹2000赶至,使李渊实力大增。关中起义军首领孙华率兵响应。李渊遂遣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率步骑6000自梁山(今陕西韩城境)渡河,营于黄河西岸,以待大军。
九月,李渊率军围河东,不克。遂***纳次子李世民与裴寂等建议,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隋朝诸县多请降。李渊率军渡黄河,进驻朝邑(今大荔东南)并遣长子李建成率领刘文静、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进屯永丰仓,扼守潼关,以阻隋军西援;遣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诸军数万人,沿渭水北岸经高陵(今属陕西)迂回长安。屈突通获悉李渊军西入,遂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城,自领数万人援长安,被刘文静等阻于潼关。
你能说一下唐高祖李渊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隋大业(605~617)末年,因隋炀帝的暴政,引起天下大乱,农民军遍地而起,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李渊在此时暗中积聚和壮大自身实力,待时机成熟便公开打出反隋旗号。
大业九年(613),李渊担任弘化镇(今甘肃庆阳)留守,兼领关西诸军事,此时他看到天下大乱,于是便暗中交结豪杰。大业十一年,李渊任山西(今太行以西)河东(黄河以东)抚慰大使,率部镇压山西、河东农民起义军。李渊击溃了绛郡(今山西绛县)的农民军,收降了数万之众加人他的部队。大业十二年,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渊对这个任命十分满意,更加积极地做反隋的准备。当时太原的形势比较严峻,北有突厥虎视眈眈,南有历山飞(即魏刀儿)率领的农民军正在迅猛发展。针对此种形势,李渊制定了北和突厥,南击历山飞,稳固太原的战略方针。这年底,突厥南下侵扰,李渊虽然击败了突厥的进攻,但他仍对突厥***取谦恭甚至屈辱称臣的办法尽力和突厥保持友好关系。北和突厥的同时,李渊击溃了历山飞农民军,收降了大量溃散的农民军,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李渊本来就喜欢交结人物,任太原留守后,更加留意网罗人才,积极进行组织准备。李渊还指使远在河东的长子李建成“潜结英俊”,近在身边的次子李世民“密接豪友”。李渊父子结纳的关陇士族和英俊豪杰主要有下列一些人:裴寂,时任晋阳宫副监;刘文静,时任晋阳县令;刘世龙,时为晋阳县晋阳乡乡长;赵文恪,任鹰扬府司马;张平高,鹰扬府校尉;李思行,避罪居太原;李高迁,隋末客居太原;许世绪,鹰扬府司马;钱九陇,原为官奴隶,投靠李渊;唐俭,劝李渊父子创“(商)汤、(周)武(王)之业”,受到李渊器重;长孙顺德,避辽东之役逃匿太原;刘弘基,避辽东之役,亡命太原;殷峤,隋末任太谷(今属山西)县长;刘政会,太原鹰扬府司马。上述诸人在晋阳起兵和定鼎关中的战斗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建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后均被称为“元从功臣”。
经过多年暗中积累和壮大实力,当隋朝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猛烈冲击下即将分崩离析之际,李渊于大业十三年七月在太原起兵,公开打出了反隋旗号,进而夺取了天下。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与历史上的其他开国皇帝颇有相似之处。他们基本上都是乘前朝之乱,举反叛大旗,一路打杀,过关斩将,最终取得胜利,然后城头变换大王旗。
(唐高祖李渊)
李渊出身北周贵州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朝时,又在隋炀帝手下做官。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可谓识时务者为君杰。义宁二年(618年),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他与夫人窦氏培养的几个儿子个个勇猛,功不可没。
(唐朝统一战争)
李渊虽然开创唐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甚至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除了建立唐朝,没有留下什么政绩,被动地让政权旁落儿子李世民手中,自己却落得让人遗笑大方的境况。李世民创立“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但是,他上位之路充满血腥,永远被后人诟病。作为父亲的李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子之过,父有责。因为他没有能力掌控局势和协调儿子之间的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因为自己的个性,眼界以及放任儿子之间的争斗,注定成不了大气候,他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李渊仅凭开创唐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永远也抹杀不掉的。
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厉害!@头条历史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头条读书会 @美文
您好谢邀!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六世孙,世代显贵。他的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同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唐朝的国号溯源于此。父亲李昞,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是中国开国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中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去世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了李世民的帮助下,用了十年时间先后消灭薛举、薛仁果、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后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使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捐税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唐时期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唐高祖李渊性格开朗,倜傥洒脱,任性真率,宽人容众,遇事无断制。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他虽为创建***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世人对他的[_a***_]却褒贬不一。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李渊历史讲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李渊历史讲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