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朝晚期,历史明朝晚期人口数量

kodinid 4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晚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晚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早期、中期、晚期是怎么划分的?
  2. 明朝中后期为什么放弃长城以外领土,为什么撤销奴儿干都司?
  3. 明朝衰败始于何时?有哪些表现?
  4. 闯王兵临城下,清军围困京城,明朝的藩王们去哪呢?为何不擎王保驾?

明朝早期、中期、晚期是怎么划分的?

1、明朝早期:开创与进取期。这个是从明太祖明宣宗。也就是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建国到宣德十年(1435),67年。

2、中期,从正统元年(1436)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130年。

历史明朝晚期,历史明朝晚期人口数量-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改革时期,从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15年。

3、晚期,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亲政,到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中后期为什么放弃长城以外领土,为什么撤销奴儿干都司?

明的收缩是从宣德年间开始的,明之所以能够在长城以北占领大面积领土,是得益于屯田制度

历史明朝晚期,历史明朝晚期人口数量-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随着气候变冷,塞外的屯田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而与此相反,因为十四世纪的温暖期而丧失中原蒙古人却因此而能够将牧场大大向南拓展,正统末年,更取得土木之战的大胜,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朝逐渐放弃长城以北的领土,事实上是必然的。奴尔干都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可能独存,于宣德年间被废弃也是正常的。

明朝衰败始于何时?有哪些表现?

一、宦官专权,欺压百姓

明朝政治制度走上衰败是从明英宗开始的,而导致他们政治走向衰退的原因就是宦官专政。宦官专政从明英宗时期的王振开始,武宗时期的刘瑾将其发展到了***时期,而后的魏忠贤与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宦官掌握的大权实际源于黄帝赏赐给他们的经济势力,他们在皇帝面前侍奉,经常会得到金银珠宝等之前的赏赐。拿到这些赏赐之后,他们往往会去置办田地、房屋、奴役、家丁等,还经常借着修建寺院的名义来侵夺人民的土地。所以说这些宦官才是拥有实际政治特权的大地主。

历史明朝晚期,历史明朝晚期人口数量-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武宗时百姓都盛传朝堂上有两个皇帝,一个皇帝姓朱,另一个皇帝姓刘。姓朱的皇帝说的是武宗没错,刘皇帝指的便是大宦官刘瑾。据悉刘瑾干政的时候大臣们想递奏折的奏章都需要写两份,一份交给刘瑾过目之后,另一份才能交给武宗。除此之外,他还篡改法律,随意增加科举的名额,以至于宦官专权的形式到刘瑾专政时期达到了顶峰。

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土地兼并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到了明中期愈加严重。当时皇帝王公以及宦官购置的田地数量之多已经超越了前朝,数量暂且不说,这些人还随意掠夺土地致使百姓们无家可归、无地可种。

统治者以及王公大臣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朝廷掌握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国库的农税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许多百姓因为没有土地可以耕种而被逼无奈的成为了佃户,还有一些人因房屋土地被征收而背井离乡,远赴他地。因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明中期的土地问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是大国宽容政策的开始,大国宽容政策,是明朝衰败的原因

西晋的宽容五胡一样,明朝对于东北女真过于轻视,使得华夏王朝再为成为现实。今日不再有帝王的中国仍然如此,看来已经不可救药了。自恃强大,小看弱小,把宽容视为缓和矛盾的第一手段,结果把自身葬送了。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 ,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 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万历皇帝长达27年不上朝,甚至有大臣几十年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而且在万历年间,明朝还发动了抗倭援朝、宁夏之役、播州之役这三次战争,史称万历三大征,彻底把明朝数年的积蓄消耗一空。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 ,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 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明朝的衰落是因为中后期的宦官专权,明朝的宦官虽有恶名,但总的来说,宦官弄权大多在皇帝的管控范围内,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万历年间。万历不问政事,凡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办理。但事实情况是,明朝的特务机关林立,即使是太监,也不是一人独大,首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分权,另外还有东西厂的提督太监,非太监系列的锦衣卫虽然品级不高,但由皇帝直辖管理,有风闻奏事的特权。皇帝的耳目众多,宦官想专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集权有很大关系。

还有就是,如果非要给明朝中后期的衰落找一个罪魁祸首,我觉得是由皇帝纵容和主导的党争。尤其是明后期,党争所带来的巨大政局内耗,造成了明朝政局的雪上加霜。可惜于谦挽狂澜于既倒,张居正砥砺革新,都因皇帝纵容和主导的党争而功败垂成。以史为鉴,当知兴衰更替之规律。

闯王兵临城下,清军围困京城,明朝的藩王们去哪呢?为何不擎王保驾?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朱元璋将自己儿子、侄孙共27人分封为藩王,以期护卫大明王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大明还有34位藩王,900多位郡王,没有一个人领兵勤王,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提出质疑,藩王没有兵力,那么朱棣是如何发动靖难之役的?

没错,在靖难之役前,藩王是有军权的,他们的军权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府所属卫队,3000~10000不等,这部分是藩王可以直接调动的;

第二部分是九大塞王节制的边军。九大塞王指的是北疆防御蒙古人设立的九大藩王,包括[_a***_]、宁王、庆王等等,他们拥有提兵专制的权利,地方防卫部队平时由他们训练,可随时调遣抵御外敌。

朱棣上位后,他对藩王军权过大深有体会,但是他无法直接削藩,只得迂回将边疆的藩王逐渐迁往内地,比如说宁王从北疆改封到南昌,避免了他们与边军有染,然后逐步削减他们的护卫,只保留基本防护,有的藩王甚至没有防护部队。比如说明武宗期间的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作乱,他也要先贿赂刘瑾等人,让明武宗恢复他的卫队,他才有军队作乱,否则只能心里想想。

所以到明朝末年,藩王手上基本没有什么兵力了。

明朝的藩王是确确实实的太平王爷,只要不犯致命错误,就会时代荣华富贵,因为他们有如下特点

第一点:明朝藩王世袭罔替,藩王的世子还是藩王,这在其他朝代很少见的,比如说清朝,王爵能世袭罔替的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

第二点:朝廷给予丰厚的爵禄,藩王一年的爵禄达到1万石,衣食无忧。

藩王体系是明朝特有的一种分封制度,当年朱元璋搞这套制度,应该是有公私两个心理的,公心是当时蒙古等少数民族无法完全剿灭,需要有信得过的人戍守边疆,藩王是最为得当的任选,自己儿子都信不过,那还能信谁呢?私心就是朱元璋出生平民,本来是没有根基和势力的,为了保证王朝的延续和正统,大量分封诸王可以在几十百年间形成根基血统,保证朱家王朝的合理性。

但是在外寇包围北京城,李闯王兵临城下的时候,明朝的藩王们别说是带兵勤王了,就连拿出内帑充当军饷的人都没有,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藩王原来去做同了一件事情去了,那就是兼并土地、***无道、穷极奢华,但是唯独不会为大明江山着想,就更说不上什么为百姓了,在他们眼中打仗是皇帝和官员的事情,和自己是不相干的,自己就是负责享受就行了,其余的完全不用操心。

《绥寇纪略》记载下的楚王朱华奎,就上演了这样极度荒唐***的一幕:当急红了眼的官员们齐集楚王府,磨破嘴皮子求着朱华奎掏些军费时,朱华奎却只是淡定的拿出了楚王府那把朱元璋所赐裹金椅子,意思是我这没钱,就一把裹金椅子,要就拿去,这谁敢拿啊!但是事实是在张献忠攻陷武昌城后,号称“没钱”的楚王宫里,被张献忠前后搂走了“金银各百万”,以至于“辇载数百车不尽”,连张献忠都忍不住怒道,有这么多钱财而不散尽守城,平白的等我来取,不是傻子又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问两个问题,藩王为何这么有钱?有钱为何又一毛不拔?因为藩王制度有两大问题,第一是藩王是世袭罔替而不是逐次降级,这导致藩王宗室人数越来越多,明朝中后期的一部分***后裔基本就成为了生育的机器,到明朝灭亡时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女的不算光男丁就将近10万。而这些宗室按照制度可以享受禄米,但是又不用做任何事情,几乎是白拿工资不做事。不做事却还要占用国家粮食,单是嘉靖四十一年(1561)离明朝灭亡还有七十七年,明王朝“恩养”宗室藩王禄米的支出,就多达853万石。这是什么概念,就以当时的河南省为例,河南全省的存粮只有84万石,而养活河南一省的宗室藩王,却需要粮食192万石,属于严重的入不敷出。

第二藩王制度在明朝发展中变形了,最早的藩王是不许拥有土地,更不需参与士农工商,也没有任何行政权利,这主要是朱元璋怕藩王染指国家机器对皇权不利。但是朱棣因为得位不正,所以用提高藩王***待遇的方式换取藩王对军事和政治野心的放弃。这导致宗室兼并土地,与国家争夺田赋税收,还是以河南省来说,当时有“中州地半入藩府”之说。也就是一半的土地,都掌握在宗室藩王手里。

这样的制度下,藩王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骄奢淫逸,自然也不会想到带兵勤王了,明朝特殊的藩王制度实际上就是明朝致命毒药,毒性经年累月的散发,最终就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当土地兼并加上天灾人祸,一旦老百姓面临生死存亡,王朝也就是离覆灭不远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晚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晚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藩王 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