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历史研究专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历史研究专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想了解隋唐历史,请问可以选择什么书籍?
不知道你是什么需要,我先推荐几本吧。
《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乌廷玉先生著,内容很全,跟历史教科书差不多,如果想要和官方历史观保持一致的话建议看这一本。《细说唐朝》:黎东方先生著,内容很散,但是很全很客观,强烈推荐,黎先生自民国开始讲历史,堪称中国讲史第一人,相比而言什么易中天袁腾飞统统玩去。《唐史演义》:蔡东藩先生著,半文半白的形式,相当于把唐朝史书改写成三国演义那样的,但是更符合历史,文言有点功底的推荐看这一部,蔡先生同样是民国历史学大家,其功底是当代历史小说家无法比拟的。《帝国的正午》:赫连勃勃大王著,此***品姑且不论,文笔还是不错的,文字优美通俗易懂而且主观色彩不强,基础差点的建议看这一本。不要听蛊惑去看什么百家讲坛和袁腾飞,内容不全,而且主观色彩太浓,真正好的历史书应该把事实列出来让读者自己理解,看那些东西学不到什么玩意的。“邪王”石之轩曾化名为裴矩祸害隋朝,那么历史上的裴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在武侠小说宗师黄易的《大唐双龙传》中,“邪王”石之轩为振兴魔门,曾化名为裴矩进入大隋朝廷,帮助炀帝经略西域、分化突厥,立下不世之功。然而就在隋炀帝志得意满之际,裴矩又唆使其征讨高句丽,结果导致帝国元气大伤,最终走向崩亡。如此说来,裴矩可称得上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其实历史上的确有裴矩这个人,作为隋炀帝的心腹,他经略西域、分化突厥和怂恿炀帝攻伐高句丽等事迹,跟《***双龙传》中的描述基本符合,只是其结局大不相同(***中,裴矩最后皈依佛门)。那么,历史上的裴矩到底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裴矩生于东魏末年,是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裴矩自幼勤奋好学、聪慧多智,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颇有心计(“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见《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二·裴矩》)。
国学***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感谢平台邀请!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国学***,他与其他大家相比,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全面。
题主的问题是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那我们也没必要去添砖加瓦地说一些其他的荣光,因为他的成就足以说明他为后世所作的贡献:
陈寅恪先生研究国学,首先是一为历史学家,尤其是中古史,他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的历史研究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本书中,他在诸多领域中,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他用自己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至今为止都令人们值得深思。当然了,他在晚年,依靠助手所著的书《柳如是别传》,也体现了他对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的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不过这本书,更为重要的反而是他研究历史文化的一生思想的总结。
陈寅恪先生也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区别在于,他研究的对象区域相当广泛,蒙古、敦煌、西藏、突厥等地都是他的研究对象,在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上,均有重要发现。陈寅恪先生还在宗教方面也研究颇深,尤其是佛教,由于他的家学有很浓重的佛学氛围,所以对很多佛经的翻译、校勘、解释上都做出相当的贡献。
陈寅恪先生的语言天赋令人咂舌。我们根据他游学的经历来看,还应当掌握日语、德语、英语;参考陈封怀回忆,也应当掌握法语;再根据他所学的课程,还涉猎了梵语,希腊语,巴利语;还有从他记录的笔记中可以看出,他还会藏文、蒙文、突厥回鹘文、吐货罗文(土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佉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应当是古波斯文)、希伯来文。虽然不能证明他对诸多语言的涉猎程度如何,但只是他能看得懂,还能阅读这一点来看,足以说明其人之才。
陈寅恪先生同时还是一位诗人,虽然他是近现代人,但他尤为推崇旧体诗,他特别推崇白居易,在《论再生缘》中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为证,同时他在诗歌方面也有存世之作。估计正是在诗歌方面的研究和造诣,才使得他在新考据法上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吧。
希望回答此提问的网友诸君,在罗列陈***的“学术成就”之前,先把以往罩在***头上的“光环”除去,例如“出身名门”、“天资聪颖”、“留洋多国”、“熟习二十多国语言”、“某人说他是教授中的教授”、“某人说像他这样的五百年才出一个”、“连斯大林都称赞他的才能”、“日本侵华时都派兵保护他”,等等。因为这些“光环”与“学术”毫无关系。然后开列他的书单,最好是把他被学界广泛引用的学术观点写出来。我很想对陈***的“学术”作系统研究。拜托!
陈寅恪(1890一1969),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关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著述尤为精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早.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
陈寅恪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清代乾嘉学派和欧洲近代研究梵文,佛典的传统。以其深厚的文史哲及语言文学知识,融会贯通,纵横驰骋,不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取得学术著述的新成果。作品有: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百诗笺论稿,寒柳堂集,金明館丛稿,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崔浩与寇谦之,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记唐代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魏书司马芝传跋,论唐代之番将与府兵。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质疑陈寅恪先生为什么用很大的精力去写柳如是别传?从30年代开始。陈寅恪已注意用诗文证史。如以李商隐"无题"诗,"万里风波一叶舟"一首。证李德裕归葬日期为大中六年夏季。以诗证史就成为他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元白诗笺证稿"。他在晚年除不断修订这本著作之外,又穷十余年的功夫 ,写成"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虽以笺释钱谦益,柳如是的诗文为主,但由此却把明末清初的历史做系统的论述。这本巨著可视为他以诗文证史。自验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的著作。也可视为他的史学方法的总结。.
谢谢邀请!
陈寅恪之所以能技惊四座、艳压群芳当然源自于他老人家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治学方法。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他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当然不是信口开河乱说一通,他是考据学的大家,所有的根据都是张口即来,授课时旁征博引,纵论千古,横评八荒。听众有不服者,按他说的出处去查证,想找出他的错误,继而讥笑他,但最后不仅没有看成笑话,反而一个个拜服于他的博闻强识、学贯中西。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主要是考据学之类的研究成果,对外行人来说晦涩难懂,但含金量十足。隔行如隔山,很难点评到位。只能用一代大家形容他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历史研究专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历史研究专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