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书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书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清的书法成就?
黄道周楷、行、草、隶皆擅,尤以楷书与行草成就最高。黄道周楷书取法于魏晋,学索靖、钟繇、二王,尤其得力于《急就章》《宣示表》等法帖。他的楷法精妙,清劲中有腴润,秀雅中带刚健,魏晋气息十分浓厚。
明代书法规范?
明代初期书风是元代书风的延续。至三宋(宋克、宋广、宋燧)开始有个人的风格。特别是宋克,把赵氏所提倡的章草发展到新的高度。
台阁体盛行,对书法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台阁体是一种官场应用的程式化书风。以应试为目的,迎合皇帝喜好,个性不鲜明,缺乏艺术生命力。代表人物是二沈(沈度、沈粲)。
明代中期吴门书派异军突起,兴盛持续百年之外。书法家群体数量庞大和地域集中,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王宠等,他们的书法文人气息浓重,书画结合的现象愈加紧密。吴门书派衰微后,以董其昌为首的云间派断起,与吴门书派分庭抗礼,共同推动帖派发展。
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使晚明出现了漫浪主义书风的崛起。晚明心学兴盛,程朱理学受到沉重打击,禅宗思想流行,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提倡的独抒性灵等思想冲击下,出出一大批具有变革精神的书家和充满个性色彩的书法作品。代表人物有: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
明代的书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王世贞的《艺苑卮言》等都有较重要的影响。
清代书法有哪些特点?
清代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碑学兴盛。由于当时碑石出土日多,于是从学汉碑逐步发展为学北碑,北碑包括碑志和造像记。以致清中期书风为之一变,以厚重朴拙流行于世。康有为的“南北书***”也顺时而生,成为当时的书法指南。清代书法理论也是出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先后出现了笪重光、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邓石如等书法理论。特别是清末的何绍基、赵之琛、吴昌硕、沈曾植、章炳麟等书法家,为现代书法留下了可贵的财富。因而说清朝在继承帖学的同时,又开辟了碑学的新天地,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是自宋以后,书法冷落萧条了几百年以后出现的又一个碑学的鼎盛时期。
怎么看待文徵明的书法?
文征明小楷我就单独学习了十年,临遍了我能找到的文征明小楷,尚不能得其十之一二。其书法造诣,列明代之首,诸体皆善。与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又有“四绝才子”(诗文书画)之称。
文征明书法,初学李应祯。他是最典型的大器晚成。十岁的时候,话都说不清楚。乡人都说他是痴儿,唯有其父一人说“无妨,吾儿性晚。”到大以后,才慢慢开窍。他学习书法十分用功。一天写《千字文》十遍。现代的人对日书万字不可思议。古代以读书获取功名是唯一的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古代是真理。每个读书人的用功,今人无法想象。凭着他的刻苦,练就的一手超绝俊逸的小楷。为世人所重。
文征明一生作书无数。其传世的作品中,以小楷居多。《琴赋》、《草堂十志》、《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老子列传》、《离骚经》、《九歌》、《赋得落花诗十首》,是现存世的古代小楷中的极品。他的另一杰作《南华经》内篇,洋洋洒洒几万字的长篇巨制,真正的蝇头小楷,字径不足5毫米,点画精巧,无一笔随意。充分展现了文征明精湛的笔法。
除此以外,全文五千多字的《金刚经》,仅仅有两个很小的失误。抄写过***的朋友就知道,抄经的难度,不是一般的文章可比。其它作品还是《莲社十八贤图记》,《盘谷叙》,《醉翁亭记》,《千字文》,前后《赤壁赋》,《过秦论》,《雪赋》、《月赋》,盛应期墓志铭》,尚有许多书札、题跋……
文征明临终之时,尚在为人书写墓志铭。碑文还没有写完,掷笔登仙而去。终年九十。
据说,文徵明小时候并不聪明,稍大一点,开了窍,书载“颖异挺发”,这一点与《伤仲永》中的小方正好相反。
作为吴中三子之一,文徵明的书法以功力、法度见胜,其资性被其才学所掩,有人评价他:“法度有余,神化不足。”所谓“神化不足”,即是指他的书法缺少一种奇逸灵异,超妙入神的变化,这可能是他太注重用笔的缘故。
不过他的行书还是很有气势的,特别是一些巨幅的中堂,写得神***茂密,气足力道。其行书笔力遒劲苍润,体态姿媚雅正,章法上下呼应,左右映带,气贯神溢,表现出一种清劲秀美的风格。
相传他作书从不苟且,即使是一些普通的信札,稍不满意,必撕去重写,这一点值得现在一些书家认真学习,少一些不如意的应酬之作。
文徵明的传世墨迹甚多,著名的有:《赤壁赋》《滕王阁序》《奉天殿早朝诗》《阿房宫赋》《渔父词十二首》、《纪行诗卷》等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书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书法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