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间历史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间历史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可以当正史读吗?
十多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明朝那些事儿》可谓家喻户晓,直到今天,各种媒体平台还不乏讨论之声。那么这部备受追捧也遭受质疑的作品,究竟算不算“正史”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部书?
《明朝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正史”是什么。正史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历史记述。目前我国可以算得上正史的主要是所谓“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此外,还有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东观汉记》、《汉纪》、《资治通鉴》、《清史稿》等***组织史官编写的官修正史和范祖禹的《唐鉴》、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柯劭忞的《新元史》等也被奉为与正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中国正史都是由***督导、史官修撰,前四史和《唐鉴》等虽不是官方作品,却自在后来得到了历代政权的认可,故而也列入正史之中。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严格地来说也属于“私家撰著”,是笔名为“当年明月”的作者从2006年开始在天涯社区进行连载发布的网络作品。连载期间,该系列在网上广受好评,不久就成为现象级的事件。正式出版后更是被翻译为英、日、韩等多国语言,堪称畅销。不过,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热,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从未断绝,有人指责该作品不过是历史小说,是“票友”级的水平。
对作者的***访节目
不少网站都将《明朝那些事儿》划归为纪实小说或者纪实文学。实际上,笔者更愿意把《明朝那些事儿》归类为通俗讲史类作品。作者当年明月通过活泼入时、引人入胜的讲解方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明代政制、军事、思想文化等诸方面的要点向读者做了一个相对完整且简要的普及。除了明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外,书中也不乏作者本人对历史的感悟与创见。是很适合文史爱好者的普及读物。不少人通过阅读此书,对于明代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想,这就已经很好地发挥了它本身的作用。
当然不能。
一本***,怎么能当成历史来看呢?
今天张三写一本《明朝那些事》是正史,后天李四写一本《明朝那些经历》也是正史,一周以后,王二麻子还出了一本《明朝往事》也是正史。
大家都成了正史,其实就没有正史了。
一本***而已,读一下可以,千万不要认真。
什么是正史?
如果说有官方鉴定的史籍为正史,那么《明朝那些事儿》显然不是。
正史其实是很难鉴定的,就拿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中大多数都是由官方编修的,而其中最为精彩、流传最广的却是个人编撰的,如司马迁的《史记》、陈寿的《三国志》。
同样的,所谓“正史”,无论是官方编修的,还是私人编撰的,所叙述的内容也并非都是真实可信,只是相对真实可信。
史书的内容必然是要受到撰述者个人所处年代世界观的影响,外加上撰述者个人难免也会带入个人情绪,在撰述时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允。
即使是撰述者能够客观冷静分析史实,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讲述历史,也是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知名的“为尊者讳”以及各种忌讳。
另外地,历史永远在迷雾中,历史的真相也只有真正参与到其中的人物才能知道,外在的记载未必就是可靠的。
很多人觉得《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所记载的不同于正史而不真实,却没有想过自身所关心的正史也未必就可靠。
了解一个朝代,应该各个方面去研究,比如疆域,文化,经济军事,历史渊源,政策制度等《明朝那些事儿》算是编年体的史书,但是更加偏重于对人物的解读,从皇帝到官员,对军事战争,人物性格和风骨说的更多,算是半个正史。
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
明朝百姓的生活状态跟以往的朝代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的城镇经济较为发达。市民文化繁荣。人们爱看***。
1,市民文化的繁荣。明朝***文化兴起!这个时代的***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四大名著中的三本在明朝完成。这反应了当时市镇繁荣环境下,明朝百姓的生活状况。渴望自由,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反思。
2,物价便宜,幸福感爆棚!
在明朝,县官就的俸禄年薪大概在45两,就是30600元人民币。一个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街头小贩年收入在20两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币,月收入是1200左右。而农民的收入就少一些,南方还好,年收入人均16650元,而北方年收入一年才8325元。但是考虑到几百年来,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当时这个收入,放眼世界,也是非常高的了,我们来看看物价。首当其冲是房价的问题。其实明朝的房价还是很便宜的,一张明代的地契,写的是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大宅院占地5亩地,楼房三间,平方有28间,地加房总价是106两银子。这样的房子,放到现在,在一个二线小城市,少说都是几千万。可是在当时,106两就买到了。这还是豪宅!
普通人的小平房,50两便能购买,大约是150平方米的房子,算下来也就227元一平方!日常开销中鸡鸭鱼的价格与现在我们的物价相比也是差不了太多,大米是在0.99元一斤,上等的猪肉在13.2元一斤,牛肉是9.9元一斤等等,其实在吃的花销方面,普通百姓还是能负担的。
而家具,就像床1两一张,凳子0.04两一个。一个家庭除去年开销,还剩下20两足矣!
3,户籍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户籍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因送给户部的一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按规定,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其实,就是规定了你家祖上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职业很难更改!
欢迎各位留言指正!
考察中国古代历史,能够体现某个朝代百姓的生活状态,最直观的方式实际上就是看当时的户籍制度。
明朝户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全国的百姓要按照职业来划分户籍,一旦划分好了就不能更改并且一直世袭下去。说白了就是,卖豆腐的就永远是卖豆腐的,子子辈辈都是卖豆腐的。种地的就一直都是种地的。这就从制度上将社会的流动上升给固化了,百姓这样一来都恪守自己的行业,而统治者也更加方便去管理和控制。明朝初年,庶民百姓被分为民籍、匠籍和军籍这三类。明朝的军籍实际上就是讲军队职业化,兵农分离,职业军队虽然供养的费用比较高,但是战斗力也相对较强,可以及时处理内忧外患等战事。匠籍的设立实际上是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内部也很细化,种类特别多,比如说有厨役、裁缝、马户、船户、织造等等几十个种类,世袭这些匠籍,可以看成是真正的“铁饭碗”。在朱元璋在位的时期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营手工作坊,里面的工匠有二十多万人之多,主要是供应贵族、宫廷等等社会上层的需求。
隶民籍主要是由农民构成,这些百姓最主要的义务就是承担田赋和徭役。***管理百姓的政策还有黄册、鱼鳞册还有里甲制度。其中黄册就是详细的人口统计,每隔十年都要重新核查一遍,鱼鳞册更像是县***的民政统计。里甲制度可以理解为类似于现在的“村委会”之类的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当时邻里之间也是彼此监督与照顾,有不轨的事情就要举报,也严禁游手好闲。这样基本上就控制了基层的农民。
不过另外一方面,明朝时期的经济比较发达,伴随着文化产业也比较发达,所以尽管在这样严格的制度之下,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并不乏味,市民文化也发展起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间历史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间历史明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