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唐朝历朝皇朝,历史朝代排名顺序表唐朝

kodinid 4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历朝皇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唐朝历朝皇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

唐朝建国初期试行群相制度,三省六部的长官都是宰相,如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以及六部尚书等。唐朝的群相制度杜绝了中国古代相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对皇权的威胁。

后来唐朝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

历史唐朝历朝皇朝,历史朝代排名顺序表唐朝-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品(唐朝宰相为三品),朝廷官员只要加这个名号,即为宰相,而三省六部的长官不加这个头衔就不再是宰相,例如:中书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那么这个中书省的三把手就是宰相。而如果一二把手没有头衔,就只是所在部门长官,只能处理分内的事。此时,宰相变成临时工,只要把头衔去掉,这个官员就只能回所在部门当差了。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全国设置几十个节度使,节度使权利很大,掌管辖区民政、军事、财政等大权,许多地位较高的节度使会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为使相。名誉是宰相,但不处理政务,挂个号而已。

综上,整个唐朝宰相队伍比较庞大,也出现了许多名相,如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张九龄等。

历史唐朝历朝皇朝,历史朝代排名顺序表唐朝-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的宰相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后续许多王朝所继承。

纯手打,欢迎指正!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

历史唐朝历朝皇朝,历史朝代排名顺序表唐朝-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要从唐朝的政治制度说起,唐朝以前的王朝实行的都是宰相制,皇帝之下设立宰相或丞相一人,主宰百官,其实相当于分了皇帝的权力,如伊尹、霍光、萧何、曾参等人都曾任宰相一职,但是这就可能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臣大欺主。

因为古代皇帝短命的很多,所以年幼的皇帝就很多,如果当朝宰相权力过大,纠集党羽,就可能会架空皇帝,甚至废黜皇帝,比如汉朝宰相霍光就曾废黜昌邑王刘贺。正因为衬宰相的权力过大,所以唐朝的皇帝引以为戒,起用的政事堂制度。

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 ,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这些政事堂的管事的都可以被称为宰相,所以唐朝每个皇帝身边可能有几个到十几个宰相。

后来唐朝还会不定期往政事堂选派一些“临时工宰相”,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官,他们这些人的正式官职不在政事堂,但是行的是宰相的工作,因此又加多了唐朝宰相的人数。

至于说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身为皇帝身边仅有的参于国家大事,又享有高级官职的一群人,除了皇帝外,整个帝国应该就是宰相的权力最大了吧?

唐朝的宰相制度,叫做“政事堂”制度,后改称“中书门下”,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通常宰相班子由二、三人至十余人不等构成(极少数情况也出现过短暂独相)。成员包括中书、门下二***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及不定数量的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这就要从三省六部制开始说了。


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代,兴于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正四品上。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门下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李世民继位前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上。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尚书令,继位后此职务不再授予官员)

理论上,三***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但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他继位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下,所以尚书***官长期缺位。与此同时,因为尚书省官员品级高于中书、门下二省,从制衡角度考虑,尚书省在权力上反而是最小的,只有执行权,无决策权。副长官左、右仆射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荣誉衔。

(政事堂集体决策)

如此一来,真正的固定宰相实际上就只有中书令、门下侍中两人。按照正常程序,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但如果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一致,势必严重影响行政效率。于是,李世民在位期间,在门下省设政事堂,由中书令、门下侍中及部分其他官员共同决策。皇帝任命参与决策的其他官员,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是三品官的意思,而是“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一起处理政务”的意思)。这只是个差遣,这些官员本身的官职品级不会受到影响。理论上五品以上官员都能够被授予这二者,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六部尚书、侍郎等最有可能以这样的身份入相。这些人都被称为宰相。

武则天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中书省,削减门下省封驳权)

政事堂原本设在门下省,武则天称制时,将政事堂迁往中书省,由亲信中书令裴炎掌理,取消了门下省的封驳权,从此,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武则天又一度将各机构、官职改名,中书省改称凤阁,长官中书令改称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侍中改称纳言;同中书门下三品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李唐复辟后改回原称呼。

(李隆基***用张说建议,中书门下联署办公)

玄宗在位期间,又***用中书令张说的建议,将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由原本的定期会议改为直接中书门下二省联署办公,进一步削弱门下省权力,并且下设六个堂,与尚书省六部的职权多有重叠,也削弱了尚书省的权力,是一种进一步集权的表现,原本三省分权的作用形同虚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唐朝历朝皇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唐朝历朝皇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宰相 门下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