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于谦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于谦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谦和明朝的于谦什么关系?
现在的于谦是1969年1月24日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相声男演员、***演员、主持人。
明朝的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明朝四大圣人是谁?
中国儒教历史上有四大圣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四大圣人都是以学术著称,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而鲜为人知的是,王阳明还是一位军事奇才。今天,我们就说说王阳明的军事战绩。
阳明,是他的号,本名王守仁,号阳明子。出身官宦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明朝高级干部。王阳明母亲怀胎十月,他奶奶梦见天神云中送赤子,起名为云,并特意将出生之地命名为瑞云楼。要说王阳明也很奇怪,好几岁了不会说话,但聪明伶俐,过目不忘。后一高僧见他骨相不凡,改名守仁。15岁就给朝廷上策建言,17岁云游塞外,结婚的时候找不到新郎,跑到道观里跟道士打坐。20岁中举,28岁进士及第。35岁得罪大宦官刘瑾,被杖斥追杀,大难不死。后刘瑾被除,复出为官。
明朝四大圣人是第一王阳明,第二刘伯温,第三于谦,第四杨慎。王阳明乃明朝第一大圣人与孔子齐名,刘伯温乃开国第一大军师与诸葛亮齐名,于谦乃明朝第一大功臣与秦叔宝齐名,杨慎乃明朝大才子之一曾乡试,会试,殿试三科全中名扬四海,乃天下第一才子!
于谦明朝死于什么刑法?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
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于谦在明朝历史上,绝对可以称之为大忠臣。“土木堡之变”后,他成功打脸了迁都南逃的朝廷投降派们,当机立断,另立新君,稳定了军心。在“北京保卫战”中强行凑了一批备用军,横扫了如日中天的瓦剌大军。可以说,于谦用一己之力,使得明朝没有成为第二个南宋。但就是这样一个国之栋梁,却在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含冤而死,下场令人唏嘘。
于谦之死真的是因为记仇的明英宗小肚鸡肠吗?公元1449年,处于“极盛之天下”的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的事,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人给劫走了,这场改变了大明国运的“土木堡之变”,也让这位明朝排名第二的逗逼皇帝,变成了两边烫手的山芋。大明朝廷内部听说皇帝丢了,犹如天塌下来一样,混乱一片,在这个关键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做了三件事:
一是当朝打死了忽悠明英宗去送死的大太监王振的亲信马顺,一举镇住那一大群贪生怕死的“南逃派”,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于谦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如果真的迁都南京,那么黄河以北的国土都将沦陷,重现北宋灭亡之景。二是提出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的建议,并得到孙太后和主要朝臣的大力支持。第三点更是让瓦剌人一个头两个大,瓦剌太师也先想着白捡个大明皇帝,就挟持明英宗在边关游荡,想占点便宜,在听说大明朝廷早已立新君后,也先愤怒的直接攻打北京。当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却惊讶的发现,明军早就列阵九门之外,一脸“来呀,老弟”的表情,就等着揍瓦剌人。原来于谦早就力排众议,调派两京,河南备操军、备倭军等入京勤王,全力准备“京师守卫战”。
数月的血战,瓦剌大军被于谦临时拼凑的二线部队,打得落荒而逃,最终也先无可奈何之下,想把明英宗送回明朝。于谦亲自站在城头,用大喇叭喊话:这个皇帝我们不要了,送给你们玩了。你们明朝人怎么这样?我瓦剌太师不要面子啊。不过,明面上于谦喊着把明英宗送给瓦剌,却在另一边安抚景泰帝朱祁钰,皇位大局已定,理应尽快接回英宗,吃了定心丸的景泰帝,立即派遣李实和杨善出使瓦剌,把两头都讨嫌弃的英宗,赎回了大明朝。
历经曲折回到大明的英宗,却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南宫,当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英宗本已经心灰意冷,准备就这么度过残年,没想到八年后,弟弟朱祁钰突然病重,眼看就要死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投机小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夺门之变”,请出了英宗,成功让他复辟。这位被关了八年的仁兄,脑袋都有点秀逗掉了,身边的徐有贞立即提醒他,要赶紧除掉于谦等人,软禁景泰帝,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急着要杀掉于谦?
一、为了师出有名
八年来闭门思过的英宗,心态其实已经很平和了,他也明白当年于谦另立新君,是以君为轻社稷为重,一心救国作为第一考量。英宗重登帝位后,“复辟功臣们”让英宗杀掉于谦,他内心其实是很挣扎的,直到石亨和曹吉祥等人,诬陷于谦想册立外藩-襄王,这就戳中了英宗的软肋,徐有贞又偷偷说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英宗早就被奉为太上皇了,哪怕政变成功,法理上,他再当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了。弟弟朱祁钰病死后,理应由他的儿子继位或者另立皇储,所以摆在英宗面前,只剩下一条路,把朱祁钰打成是篡了英宗权的“***皇帝”。那么当年力推朱祁钰上位的于谦等大臣,就必须都按照“谋逆罪”杀掉。这样,皇位名正言顺的还给了我英宗,岂不是爽歪歪?
二、政治斗争
“土木堡之变”后,徐珵是头号迁都南逃派,被于谦当堂骂成了狗。景泰朝之后缩起了尾巴做人,为了容易得到提升进用,把名字改为“有贞”。徐有贞应该是朝臣中最忌惮又恨于谦的人。石亨本因违反军法被削职,但于谦请景泰帝宽恕他,让他总理十营兵。德胜门大胜后得到世袭侯爵,念及于谦恩情,就上书推荐他儿子于冕,结果却被刚强正直的于谦断然拒绝,还在景泰帝面前把石亨喷了个体无完肤,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就这样,于谦成了这些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景泰皇帝病重后,于谦的最大后台到了,之前与于谦的各种矛盾就集中爆发了。正是在这些小人的怂恿下,再造大明的于谦,被“莫须有”的罪名***。
三、死于愚忠
在古代,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而在很多时候,忠君与爱国又是两个概念,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在于谦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君与国”不一致的矛盾,导致他身首异处。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于谦如果忠君,大明就完了;于谦要救大明,就要拥立新君,那就是对明英宗的不忠。
当时朝廷人心涣散,许多人甚至主张南迁。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声色俱厉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于谦认为,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贸然迁都,就会失去大势。
面对危局,于谦拥立明代宗主持朝政,稳定人心,同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之师驰援京城,抵抗蒙古。
蒙古以明英宗为要挟,逼迫于谦谈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完全不顾明英宗生死,坚决拒绝合作。正是在于谦等人的坚守下,又延续大明国祚近两百年。
蒙古要是像金国对宋徽宗那样,一直扣留着明英宗,那于谦的行为在当时就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坏就坏在,蒙古将明英宗放回大明了。
明英宗回来,而明代宗又不让位,同时存在两个君,到底谁是正统,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于谦选择了忠于明代宗。
站在大明的立场,于谦功不可没;站在明英宗的立场,你于谦害得我好惨啊,我堂堂天子回到大明,竟然成了“高级囚犯”,日后东山再起,有你好果子吃。
于谦一心报国,长期守边,家徒四壁。但他为人耿直,明代宗在位时,用谁不用谁,都会去征询于谦的意见。因此,有些人得不到重用,就对于谦恨之入骨。
1457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的心腹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一看机会来了,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位,并马上逮捕于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于谦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于谦明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