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和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和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朝和明朝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是历史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没想到汉朝和明朝那么相似!
一,汉太祖和明太祖都是农民起义,最后定鼎天下建立了辉煌的封建王朝, 两人都雄才大略又残忍好杀,刘邦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人,最后七王之乱基本无人可用。朱元璋杀蓝玉、诚意伯刘伯温、韩国公李善长、大将军蓝玉,宋国公冯胜,魏国公徐达、胡惟庸、学士宋濂、傅友德等人,最后靖难之役南京建文帝这边无人可用。
二,都有个厉害的皇后,在刘邦死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写信给吕后,大致意思是“我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心里非常孤独,从小生活在沼泽附近,游猎在茫茫草原之上,非常仰慕中原物,如今你男人挂了,你也孤孤单单的,要不我们歪锅配歪灶,搭伙过日子算了。”对于一国之帝后,这样的信除了人格侮辱以外,更可气的是对国家的侮辱,满朝文武群情激愤,不但杀了使臣,甚至要求请兵出征。国力不敌,吕雉这都能忍(如果换成慈禧老太婆,那可能不是宣战那么简单了,老娘要亲自指挥)。马皇后在朱元璋四处东征西讨之时,大多数时候是在安稳后方大本营,在战时,这种领导人的慰问和关心是不可估量的,小编认为,如果马皇后要是封侯的话,那爵位该是比酇侯也不差。
清代的历史学家孟森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其实汉朝与明朝又是何其相似
不管是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都是在农民起义中成长和崛起的第二波势力,抓住了乱世的机遇、逐步取得天下。虽然起点很低,但最终都取得了不世之功。
刘邦依托陈胜吴广起义崛起,之后又有实力比他强很多的项羽与他争夺天下;朱元璋借助元末红巾起义具备了争霸天下的实力,但他面前依旧有着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一众强敌。
“凤凰男”的唯一缺点就是嫉妒和猜疑,这也是他们后来诛杀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你既然能和我打天下,就同样可以去辅佐别人,这是他绝对不允许的。
王朝势力建立之初,都把家族子孙分封到各地,想要巩固政权,但最后都是惨遭打脸。汉朝有七国之乱,明朝甚至于朱元璋刚死,燕王朱棣便造了朱允炆的反。巩固家族***的分封并没有发挥作用,反倒填了麻烦。
汉朝的吕后,明初的大脚马皇后都被载入史册,并对王朝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后期也都有皇后和妃子的参政乱政,比如汉朝的赵飞燕,明朝的万贵妃。
汉朝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有郑和下西洋,名字带“胡”的都是从西域带进来的,比如胡椒、胡萝卜、胡床、胡琴,名字的带“番”的都是从海上带回来的,比如番茄。
汉代外戚势力强大,明代东林党势力强大,怎么办?为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制约权力失衡,汉代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势力,明代利用宦官打击东林党。甚至于明代还有东厂、西厂这样的设置。
周朝、汉朝和晋朝都在开国之初封建诸侯,为何结果却迥然不同?
谢邀,这个问题很好,先说一下原因。
周朝搞分封制,是因为当时以周朝的实力,不足以管理天下,于是分封周王的兄弟们,一起管理天下。就相当于现代公司的股东制,但是有没有股东制那么先进。
封王们各自管理着自己的领土,然后共同孝敬周王朝。
汉朝搞分封制,是因为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因为他觉得周朝搞分封制可以活这么多年,而秦朝郡县制才搞了十几年就嗝屁了,相比下来,肯定是分封制好一些,他认为给予皇兄皇弟们封地,他们就会满足,要不然没有领土,他们就可能不满意。
于是汉朝在继承了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分封制。
其实秦朝的郡县制是正确的,但是并不适应于当时的年代,要知道秦朝可是刚从奴隶制跨越到封建制,人们的思想根本就跨越不了那么快。
你把贵族们的领地收走了,人家肯定会不愿意的。这样一来,汉朝的想法也不无道理。
晋朝搞分封制,是为了避免像曹魏那样,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被司马家轻而易举的夺取,晋朝也担心因为大权旁落,革命果实被他人窃取。
于是搞分封制,这样一来即便大权旁落,也会有封王来为其复仇。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分封制,三个王朝的结局却迥然不同呢?
周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力跟不上需求,由于外族入侵严重(外族也没有生产力),周王朝不断地压迫农民,导致赋税越来越重,全国上下哀声载道。
诸侯国治理比较好的,还有余钱去进贡,但是治理不好的,严重的税收就能导致诸侯国覆灭。
于是到了东周的时候,周王朝已经没有了多少忠实粉丝了,各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周王朝也没有能力去讨伐。就这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
汉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在于佞臣乱政,诸侯国远离,其实在汉朝,诸侯国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小的,由于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导致诸侯国的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小,最后甚至连个县令都不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和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和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