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有哪些

kodinid 5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历史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历代共有多少将军?
  2. 明朝为什么姓杨的名臣多如三杨杨延和杨宪?

明朝历代共有多少将军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共有将军约1500人左右。这些将军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拥有丰厚的家底和良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多数都经历过战争与战斗的考验,具备相当的作战经验和统帅能力。

他们共同为明朝边疆的守卫和安宁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常遇春(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

刘基(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傅友德(?~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

邓愈(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

汤和(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明朝历史历史人物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忠(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

继光(1528~1588) 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熊廷弼(1569~162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飞百,江夏(今武昌)人。

于谦(1398~1457) 中国明朝名将,明保卫京师之战的军事统帅。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

             一共有52位将军。明朝出了许多的名将,他们为明朝的建立疆域的开拓、巩固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明朝历代共有很多将军。
1. 明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朝代,经历了多次皇朝更迭和内外战乱,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将领。
每个朝代将领的数量都不同,但总体来看,将领不会很少。
2. 具体统计明朝将军的数量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载的不完全和错误,还有一些隐藏的历史因素。
据说明朝共有超过100种以上的军衔,如左、右都督、总兵、游击、千户等,而且在实际中可能还有许多这些情况的变化和差别。
因此,具体数目可能无从得知。

明朝为什么姓杨的名臣多如三杨杨延和杨宪?

本人就姓杨,你说得对,明朝确实有很多杨姓名臣***。(杨宪、杨士奇、杨荣、杨溥、杨一清、杨廷和、杨嗣昌、杨博、杨慎、杨继盛、杨涟、杨镐、杨鹤、杨嗣昌。)只能说是巧合了,也可看作是“三杨”开了好头。明朝是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一个值得杨姓人家骄傲的朝代。

明朝确实有很多杨姓名臣***。(杨宪、杨士奇、杨荣、杨溥、杨一清、杨廷和、杨嗣昌、杨博、杨慎、杨继盛、杨涟、杨镐、杨鹤、杨嗣昌等。)只能说是巧合了,也可看作是“三杨”开了个好头。

明史中,提到“杨”姓的有281篇,王姓318篇,张姓307篇,李姓314,周姓301,吴姓282,赵姓299。从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第一,杨姓本身是大姓。

被认为是宋版百家姓(旧百家姓)的排序很明确:“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除去可能因政治因素排在前几位的“赵,钱,孙”姓(唐代以后李姓排名兼具人口多·政治因素两方面可能),杨姓勇居第八位。直至今日,在中国大陆地区,杨姓依然是第六位大姓。

通常来说,某姓氏人口越多,基本均态分布的“名臣”之类人物就越多,其中必然存在正比例关系。可以说,人口数量大是产生“名臣”的基础,相应地,别的各种“人才”也更多。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而并非是巧合。

第二,就题主提到的人物而论,他们之所以成为“名臣”,相较家族经验积累,与姓氏的关系(不包括血缘关系)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杨姓曾经有作为地域性门阀望族的历史,如相传为杨贵妃出身的“弘农杨氏”,广东梅州杨耸世系等。但在明代科举体制已臻完备,“科举家族”取代“门阀”成了新形势下的理想家族组织形式。相比较门第优势而言,家族男丁从父辈祖辈获得的“家学渊源”可能于他们的仕途更有裨益。

即以题主提到的人物中我相对比较了解的杨廷和而论,从其谱牒中有确切记载起直至杨春杨廷和父子中进士之前,历经元代由庐陵迁至麻城,元末由麻城迁至新都,杨姓中这一支几乎可以称作是贫寒(中途甚至有过一位先祖冒为李姓的记载)。而从杨春杨廷和父子中进士之后,家族迅速进入了上升期,并最终获得了“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的成就。在家族上升过程中,促使其至于兴盛的并不仅是姓氏或郡望,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研习《周易》的传统与优秀科举人才的迭出。例如被四川的同志们友好地称作“升庵科第”的杨慎,在明代言官议事的传统下获得惊人的名次而不被人大为诟病,凭借的不仅仅是“博洽”,还有由祖及父传承的“家学”,可以理解为历经数代的应试经验积累,就像在今天,父母双985博士的子女肯定比父母初中肄业的子女善于填高考志愿。

而这一种经验积累的传授与分享,并不是以姓氏为媒介和联结因素的,反而更侧重于地域。这一点尤见于杨姓这种分布广的大姓,如杨春教授易学,使新都乡里学易一时成为风尚,但并没有他教授血缘较远同宗的记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杨姓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