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历史上的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历史上的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朝官职品级?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为皇帝辅弼之官 品级据隋文帝时之制,其后
炀帝又略有变动。
(以下同)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同汉代之职掌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一品 总揽一切政令
左、右仆射各一人 从二品 为尚书令之副手
六部尚书
(各一人) 正三品 分掌吏、礼、兵、刑、户、工 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此制一
直行制清末,清末始增新部
隋朝总管制,有哪些总管,分别统领多少州。如凉州总管、秦州总管、益州总管等这样的总管?
《隋书·百官志》所说:"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隋代朝官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集东汉以来朝官制度发展变化之大成,并使其规范化和固定化。
隋朝并州刺史是多大的官?
隋朝统一后,隋炀帝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太守是朝廷正六品官员,职责就是巡察各地,不再有兵权,也就是说隋朝时期太守的职责和品级与汉武帝时期的刺史是一样的。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为何隋唐***多裴,崔等姓氏?
河东裴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都是当时著名的门阀士族。“士”族,我们都知道“士”在古代指的就是读书人。门阀又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阀阅指家族官历、功绩。所以门阀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读书人家族。
虽然隋唐开始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平民百姓得以“学而优则仕”,但“学”也是个问题!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思想是老实了,国家安稳了,可另一个问题也来了。
国家定儒家经书成为主要的教材,可经学难学啊!经学***多传给子孙***,再加上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日益腐朽,出现了累世公卿的氏族,门阀士族开始形成了。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以人的家世、德行为衡量对象分为九个品级授予官职,本意想“唯才是举”,压制门阀士族,可无奈中正官又多出身大族,士族把持选官又直接促进了门阀世族的发展!导致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后来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科举制,但学问已经被这些家族垄断几百年了,平民***念的极不稳定的私塾怎么能跟这些自小正统严苛教育的世家***相比。即便隋唐皇室再打击这些家族,可朝廷还是要用人的,国家还是要治理的!是以隋唐官员,还是这些家族的人多些。
因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门阀士族啊!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就是当时五姓七望的大士族,崔氏、裴氏就是最大的两个。
他们地位有多高呢?
李世民贞观六年让吏部尚书高士廉主持编写《氏族志》,六年后,李世民看到崔民干排第一,把李唐皇姓排第三,很不高兴,于是又修改了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在乎氏族志?其实是想打击门阀士族的嚣张气焰,李世民当初想过用联姻来收买山东士族,可是人山东士族根本看不起皇族,不屑与李世民联姻,他们觉得李世民有鲜卑血统,血统不纯,而且他们觉得李姓是二流士族。
门阀士族这个群体,是魏晋时代兴起的,魏文帝曹丕根据陈群的建议,于是就有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是那个时代官场的特征,那是一个二代有理的时代,只要你是士族出身,就注定你以后是***,东晋的朝堂就是庾氏、王氏、桓氏、郗氏、谢氏等几大豪门主持的,他们轮流执政,他们的权力是世袭的,王敦、桓温接连造反,王家、桓家依然屹立不倒,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就是东晋大士族王氏和谢氏,王氏就是王导、王羲之家族,王羲之的出身就注定了他是***,人称右军将军王右军。
隋唐就是魏晋南北朝的延续,杨坚篡位后,就想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寒门来取代门阀士族,只是操之过急,一下玩崩了,隋朝灭亡。
李渊半年就打进了长安,取得了门阀士族的支持,就篡位成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历史上的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历史上的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