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衰落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衰落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开国哪一年到哪年衰落?
1449年的土木之变,明军不战自溃,明英宗被俘。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朝从哪里衰落?
在问一个国家和王朝从哪里衰落之前,应该先问怎样让一个国家不衰亡。换句话说,就是让你当皇帝,你怎么当?你怎么找到人给你当兵?怎样让农民给你交税?天命所归是你的合法性来源,儒家思想是你的意识形态,但是你还是需要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来维持你的统治!
明朝的衰落个人认为两个原因:财政崩溃+兵制崩溃
先说第一点。中国古典王朝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历朝历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之后土地向大地主或皇室集中,大量小农失去土地成为佃农或流民。而由于小农经济中中央***是通过层层官僚体制直接向小农征税,大地主或皇室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缴税,因此这种现象又反过来直接影响中央***的税收和财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流民越来越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而中央***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实力来解决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属于“只欠东风”的状态了,任何偶然事件点起的零星火苗就可能成为加速王朝覆灭的导火索。相对来说,几个大朝代中只有宋朝在财政方面解决得较好,由于***从贸易中抽取商税,因此不但国家财政不像其他朝代一般吃紧,还造就了繁华的商业活动与商业都市(参照清明上河图)。但是宋朝的失败不在于此,此处不表。
明朝基本也不例外,嘉靖年间就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财政问题。拜全球贸易体系所赐,大量白银内流,填上了财政亏空,成功续了命。之后张居正的改革是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一种新的结算体系(白银、土地),才有了万历中兴。但是这种改革并没有触及王朝的核心地主阶层的利益,因此小农经济基础并没有改变,也没能缓解土地兼并等一系列问题,到了万历后期,财政就再次吃紧。个人认为万历皇帝不是不知道其中缘由所在,提出征矿税从另一个角度还是在想办法扩大中央财政收入。注意万历在这里是派宦官以加内库内帑的名义去征的(后来看内帑大部分还是用在了国家财政支出上来填补户部的亏空了),说明他压根没办法通过行政手段和官僚集团来推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万历皇帝本身和官僚集团长期对立(所谓怠政),另一方面到了万历年间作为各个利益集团在朝廷代表的文官集团各党派已经形成势力了,自然不会同意让万历皇帝财政扩充的举措落在自己所代表集团身上。因此这个问题愈演愈烈,最后文官集团基本就是铁板一块,公开和皇帝对着干,皇权被大大削弱(政令不出……),言官只不过是这个系统中冲在最前面的发声器罢了。
到了天启皇帝时期,为什么皇帝纵容魏忠贤及其阉党?个人认为从政治上说无非就是与文官集团形成制衡,从而能夺回部分皇权。大家注意,明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宦官乱政”,宦官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实力(如汉朝唐朝宦官掌握禁军能废立皇帝)。因此明代的宦官实际上是皇权的代表,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否则崇祯哪那么容易就扳倒魏忠贤啊?同样正是由于这一平衡的出现,相对来说天启在位6年反而是明朝末年取得成绩相对较多的一段时间,尤其在辽东(努尔哈赤之死)。可惜皇帝死得早(23岁)。我一向觉得天启皇帝被黑得太过了,但是也没办法啊,中国传统政治总是以道德来获得执政合法性,皇帝毕竟太年轻,崇祯上台搞掉阉党,这种政治上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问题是他并没有建立新的势力去平衡文官系统,孤身一人和整个文官集团对抗啊。结果可想而知,财政问题依旧存在,东南地主铁板更坚固,中央收不上税不从这一点入手居然***用了裁撤驿站的法子,于是陕西下岗公务员李自成就走上了造反的不归路。到了后期实际上崇祯把手里的牌全部打光了,焉能不败。
第二点,兵制的崩溃,这实际上还是和财政有关的。明朝***用的兵制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其主要思想是脱胎于唐朝的府兵制。实际上这一点让人很想不通,唐朝的府兵制在玄宗时期就崩溃了,并且是玄宗皇帝下诏废除的,八八同学居然又把它拾起来了……卫所制确实能够解决前期供养军队的财政问题,但是一来这样的士兵承担的任务过多(开垦抛荒等),长期以来战斗力无法保障,二来在财政上又是一笔乱账,很多时候是“自负盈亏”的状态。正统年间逃亡官军就已达163W。嘉靖年间用兵日多开始募兵,就导致了私兵的出现(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啊)。私兵一旦出现,中央***在军事上的各种设想就再难彻底贯彻了(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同时财政上私兵基本就是个无底洞,给将领效力嘛,为什么不找个给钱多能吃饱能养活自己的。到了崇祯年间,本就拙荆见肘的财政很大一块都投到辽东关宁军上去,内地平叛的军费只能让将领自筹,无疑又加重了国内本就尖锐的阶层矛盾。正由于是私兵,给将领效力而不是皇帝,因此可以看到崇祯时期出现了很多战败之后官兵脱下官服变民兵的场景。民兵越剿越多,官兵越打越少,颇有点神似1948-1949年校长面临的情况。孙传庭死在潼关之后(崇祯十六年1643),崇祯手上最后一张牌打掉,关内已经没有崇祯能调动的将领了(何谈军队)。对于李自成来说整个中原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给明朝的棺材打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牵扯到中国古典朝代的基本制度。实际上以上这两个问题根植于古典朝代的基本组织形式,这2000年中中原王朝对于这一制度的修正和调整做出了很多尝试,而且渐进式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这2000年一直在调整绝不是个简单的循环。可以看出,到了明末,这些问题已经尖锐到无法修修补补,而且也已经无力从制度内部去彻底解决了。经过外族统治的清朝(基本盘是满洲贵族,和汉人政权不一样),直到西方叩开大门,中华民族才第一次从制度上去思考过去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其他因素比如小冰河期、旱九年涝九年、鼠疫等等,在我看来只算加速剂吧,到了那个时候,除非有绝顶的政治强人出现,明朝基本上翻盘无望了。可惜的是,明末的皇帝没有一个算得上。
题外话,有两部和明末有关的电影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管中窥豹”的效果,《大明劫》中体现了孙传庭是怎么筹饷和地方士绅是怎么应付的,反映出明朝财政上的问题。《绣春刀》比较直观地展示了明末党争的情况,当朝的东林清流的另一面。两部片子都值得一看。
实际上,明以后的史学界在总结明代衰亡的教训时,有人说“明实亡于天启”,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甚至有人说“明实亡于嘉靖”。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明朝到了中后期就已经百病丛生,显现出衰败的迹象。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即汉朝以后最为“强硬的”一个朝代;明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从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题目中问到明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
在明朝后期,宦官专权,贪官污吏横行的局面下,有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是多么难得——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戚继光将军,就是得到了此人的重用),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整顿朝正,改革体制,这才有了万历中兴。
可好景不长,人也总有一 死;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_a***_],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后,明神宗干脆不理朝政,使的朝廷内部出现党派林立,互相倾轧的局面;边关地区更是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
虽然即神宗后,明朝还历经过几任帝王,但明朝衰落的根在这!
可能有人会说,万历三大征也是功勋卓著,的确三次征战均为胜利的结果,巩固了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大大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最后的辉煌,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格局。
《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教!
明朝的制度缺陷
要说明朝的制度缺陷,就要从他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说起。朱元璋击败元朝,感觉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国过于宽松。因为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汉化程度很低,征服南方汉民族之后,***取的治理方式如同儿戏,每个大头目管理若干小弟,大家各管各的,大头头只和若干大头目打交道,没有建立一套垂直管理到基层的机构,连税收都是发包出去搞承包。结果后期农民造反,元朝还视造反者为新的头目,随意招安,最终的结果就是架空了朝廷。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反其道而行之。虽沿用了行省制度,但是改成严格的中央集权,后来炮打英雄楼,废除千年沿袭的丞相制度,使权***度集中在自己手上。
在民间实行严格控制,穿衣吃饭,修屋盖房,工作出行都定规矩。这样就把从古至今文人和君王共治天下变成了君王独揽大权,由于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都是少见的狠人,精力充沛,这样累死人的制度竟然一直得以延续下来。
狠人之后还有谁?
两位狠人去世后,朱高炽在位一年,他儿子朱瞻基在位十年,这两位在位时间不长,但是能干,明朝得到空前发展。之后的几位乏善可陈,只到那个来至湖北的藩王朱厚熜(嘉靖皇帝)继位。十四五岁就敢和那些雄锯朝堂多年的文官开展大辩论,通过大礼仪之争掌握了皇权。早期少年的他英明苛察,对官员严厉,对百姓宽仁,整顿朝纲,减轻赋税,重振国政。结果35岁险些死在宫女手上的一起未遂谋杀***改变了他,从此不理朝政,迷信方士,炼丹以谋长生。民变不断,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倭寇侵略东南沿海。所以后世说明朝衰于嘉靖,也不无道理。
原来却是因为他
嘉靖死后,儿子继位史称隆庆,在位六年不到,中风死去。由于他平时不管事,所以他的驾崩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接着就该朱翊钧上场了,史称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上台头十年,首辅张居正说了算,社会经济取得了***展。其后,自己搞了著名的万历三大战役,巩固了疆土,也花费了大量的银钱。后期因为选接班人的问题而倦于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党争持续,朝政***,胡乱增加税收,明朝逐步走向衰亡。要命的是东北满族崛起,在万历死前一年,萨尔浒之战明军被击溃,明朝对辽东的控制崩溃。
一年后,万历在病痛和忧郁中死去,二十四年后,明朝灭亡。
万历皇帝,父亲生性柔弱,母亲出身平民而多智,对他要求很高,继位后,张居正又是一位严师,他的童年乃至青年时光都是在高压下渡过,到了中年,因为继承人的问题遭到朝堂一致反对,心灰意冷之余,把自己锁在深宫,拒绝交流。我想,在二十年不上朝的骂声中,他的心一定是痛苦而无奈的。他报复了朝堂,报复了社会,也报复了他自己。
1956-1957年,万历皇帝死后337年,他的陵墓被发掘,人们才看到在铺满金玉的棺椁里,躺着的是一具患有严重骨骼疾病的躯体,他和他的两位皇后骨骼最终被抛洒到了尘土中接受批判。明朝由他而衰败,他是罪有应得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衰落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衰落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