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下历史隋朝大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七下历史隋朝大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举孝廉与举进士有何区别?
孝廉和进士的区别很大,他们属于两种不同制度下产生的事物。用现在的情况来比喻,孝廉好比一个人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名声,然后直接被***委任当官了。而进士则是通过考公务员考上之后当的官。
东汉末年有一句民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是形容汉末世道纷乱,察举制所选取的官员都是些欺世盗名之辈。
所谓的察举制,就是官方直接根据一个人的风评、德行、声望等进行判断,觉得合适就直接启用他当官。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很落后的制度,但实则不然,看问题不能脱离历史背景。
先秦时期,我国施行的是世官制,也就是贵族子弟世代为官,这种制度比察举制更加落后,在秦汉一统之后,就被废除了。但废除之后,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制度,于是比世官制更加合理的察举制就出现了。
察举制经过发展,分为了岁科和特科,岁科就包括孝廉和秀才等,秀才后来更是成了读书人的统称,特科中最著名的当属贤良方正科与直言极谏科。
东汉灭亡以后,历史开了倒车,在陈群的建议下,魏文帝曹丕决定***用九品中正制,对人进行品级评定,上品被高门大阀垄断,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一直到隋朝统一南北,杨坚开始设立了科举制度,我们可以把科举看着古代的公务员考试。科举制度经李世民、武则天等人的发扬,可以说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使寒门读书人也有了盼头。
科举制度成熟后,要一路从地方考到中央,最后脱颖而出的人,要参加殿试,根据成绩,殿试录取的人分为三批: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些都可以叫进士。
举孝廉属于汉代开始的选拔官吏制度-察举制的一种。
而进士则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科举制度是隋代为了更正世家大族垄断官场,而***取的由中央***组织直面全国百姓进行统一的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相似。
察举制说白了就是由高级官吏推荐人才,皇帝亲自或朝廷指派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根据才能授予相关官职。
而孝廉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科,主要是因为自武帝开始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而在儒家思想中,十分注重“孝道”。一般认为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是不会成为贪官污吏的,给予这类人官职后,可以公正处事、清廉为官。但是有人参与容易出现各种人情世故,极易导致固定的世家大族长期把持重要官职,并且其他的人无法获得上升渠道,影响统治基础。
进士的话简单来说就是考试,皇帝指派相关重臣拟定题目,在规定时间内由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进行作答,然后密封进行评优。选中者即为进士。参加的资格也很简单,不管你是***子嗣还是世家子弟,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进入官场。
可以看出,举进士的选拔面更广让底层民众拥有一个上升的渠道,还可以避免高级官吏任人唯亲导致世家大族做大,影响统治基础。
举孝廉和举进士,都是古代的两种进入仕途做官的的两种方法。两种制度,为朝廷选拔有用官员。
孝廉制度,在隋朝之前一直***取的都是这种制度。主要是有地方官员推举出来有能力有作为的人任官,主要对一个人的评价方法有两个方面,第一孝,看看你这个人是不是尊敬长辈,是不是个孝子贤孙,古代有24孝图的故事,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的。名声不好的人是不配做官的。第二,一个人的廉洁,高尚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道德,如果这个人被乡人用户,被官员看中,也可以直接选拔到朝廷任命当官。有可能被世家大族所掌控,阶层固化现象严重。
举进士,也就是说古代的科考制度,在隋唐以后主要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人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经过童试,乡试,殿试,一步步,走向仕途。打破了阶层固化,使得平民百姓可以通过学习就可以打破阶层固化,这是一种比较相对公平的做法方式,真正的做到为才是任。
举孝廉和举进士有如下两种区别。
一,内容实质上的区别。
1.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如王允,曹操等都是举孝廉出身的。
2.举进士是指隋朝炀帝大业年间以来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殿试考试者。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策。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如贺知章,王维,杨慎等都是知名的状元。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如王安石,欧阳修,张居正等都是有名的二甲进士。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如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就是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都称为进士。
二,主被动关系上区别。
1、举孝廉是察举制的重要方式,被察举被推荐的意思。是被动的关系。
2、举进士是读书人考进士的意思,考中后才称为进士,是主动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下历史隋朝大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下历史隋朝大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